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徽州进士崛起的文化土壤.徽州进士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这一特点从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业以及尚文重教之风气成就了婺源籍进士在徽属六县进士中的魁首地位.在姓氏分布上,汉至隋唐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大姓名族占据垄断地位.这些特点折射出徽州经济、教育以及地方宗族制度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
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明清苏州、徽州的进士数量重加考订 ,在两地进士的数量比较中揭示其分布特征和互动关系 ,从而为进行苏州、徽州两地进士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发展特性比较提供了一个可以把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04-111
宋代江西文化发达,进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理分布来看,宋代江西进士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数量多的地方往往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而江西边远之地,尤其是江西南部数量稀少。这种分布特点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分布特点一致。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遵循江西文化发展的逻辑,与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鄱阳湖水系的走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隋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确谕令停止科举,推行学校教育,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得到逐步完善,“重文轻武”并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在徽州,宋以后儒学的兴盛,使的府学、县学、书院及私学发达,徽州科举入仕蔚然成风,科举及第的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徽州在明清两代进士近千人,历代状元有24人之多。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联.相比明清时期其他几个节烈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发达的理学教育之熏陶和强大宗族力量之控制,是明清徽州节烈现象的突出成因.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徽州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作为徽州文化精神内核的“程朱理学”,其在封建统治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在元代得以确立。元代末年徽州涌现出的大量人才,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州与徽州 ,前者地处江南水乡平原 ,后者地处江南山地 ,明清时期 ,两地市镇同步勃兴、联系密切却又各具特色。本文拟对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进行比较 ,进而探讨在不同历史地理、区位条件下两地市镇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以及两地市镇的互动关系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涵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徽州文化以其全面性、系统性、辉煌性和典型性.被誉为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典型缩影.从而具有了典型代表和标本的价值和地位。徽州文化是徽州本地和徽州人在外地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徽州武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的徽州以其底蕴深厚的徽文化闻名遐迩,殊不知古徽州人不仅注重读书,文风鼎盛,而且因外出经商或保护家园的需要.徽州人练习武术同样是蔚然成风。由于受文化氛围、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华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徽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一结合.便放出了耀眼而又独特的异彩。徽州武术正是由于其优势明显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徽州武术也正因其特点突出而深受世人的喜爱。本文试图就徽州武术的特点作一浅探,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与服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对服装产生着潜在、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它是考察女装发展变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女装的款式造型和装饰手法的特点与变化,与该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既有典型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地域文化.明清两代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前期,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告一段落,期间徽州文化整体风貌彰显的主题是求变与创新.二是明后期,大致从万历中期开始,到明末结束,该时期徽州文化在传承与深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三是清前期,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此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四是清中叶,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告一段落,该时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既与历史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徽州有个洪坑村,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嘉庆十四年(1849)的八百多年中,出过17位进士和4位榜眼、举人,被誉徽州名符其实的“进士村”。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徽州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剧烈变革导致诸多陋俗的产生,如流氓无赖横行、赌风日炽、迷信活动猖獗等。这一时期徽州社会出现的陋俗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多与民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和官方力量相结合,波及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深。它们大肆活动,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尽管徽州地方官府和徽州宗族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陋俗,然而由于此时徽州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加之徽州宗族自身的衰弱,使得这些陋俗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4.
徽州民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式多样,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徽州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受徽州语言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徽州民歌在歌词、音律等方面都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在“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从保护、传承和外宣徽州民歌的目的出发,探究徽州民歌的语言样式和文化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苗疆走廊正式开辟于明朝,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主要交通枢纽,汉文化沿走廊传播、发展,并对贵州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明清之际,贵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进士人才,其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反映了走廊在文教发展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当时科举科目众多,但最被人们看重的是进士一门。时人把考中的进士誉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焚香礼进士,设幕待明经”之语,足见登科进士的地位之高。安徽在唐代考取进士科的情况如何?过去鲜见论述,实为安徽教育史上的一个空白。现仅依据有关资料,拟分淮北、淮南、皖南三区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徽州民居为审美客体,以作者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比较和分析了徽州民居的美学特点,探讨和总结出徽州民居典型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意象,有助于现代建筑创作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本土和非本土、本籍和非本籍以及职业和身份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规定的角度,对徽州文学创作主体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类型区分和特点揭示,客观上让我们认清了作为徽州文学创作主体的总体性质,也为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徽州文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为系统揭示徽州文学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戏台作为徽派古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它是徽州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伦理、道德的产物,从而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徽州文化,尤其是古徽州的戏剧舞台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拥抱千年     
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至少有一千年,徽州拥有和占据了自己独特、意义非同寻常的地位,这就是我们正在告别的一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