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迪光  罗艳 《船山学刊》2012,(3):160-163
《知性论》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王船山的一篇重要的单篇哲学论文,近代以来得到许多如梁启超、侯外庐等这样的大学者肯定,他们肯定《知性论》是从辨名实相符或者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从知识如何产生的角度来论述对"性"这一概念的认识,王船山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从名实的关系来论人们的所谓"知"即现代所说的"知识"获得,二是批判浮屠、老庄、王阳明等派别各取一物来确定"性"的定义,是浅薄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在继承前儒知识论和心性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心、性、知、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知知性”和“性发知道”,从而指出本体之知的两层内涵。船山提出“道因言生”论,强调语言在开显、澄清道体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默识”和直觉也是通达道体的途径。通过辨析知与识、意与念之微别,船山强调了“识”与“念”对于文明教化、文化记忆和道统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古代哲学中,从孔子以来,即有关于历史观的言论。司马迁说过:“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对于古代哲学家学术宗旨的简明概括。“通古今之变”即是历史观的内容。在中国近古时代,历史观思想最丰富的是王船山;在王船山的历史观中,见解最深刻的是关于理势的学说。但王船山的理势论比较复杂难懂。今试依照个人的理解对于王船山的理势论的基本要义进行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依人建极是王船山哲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他提出从人的立场来建构世界,但也主张遵循客观规律,即天道.王船山从“太和絪缊”以立天道;“天道之本然是命,在人之天道是性”天人合性以立人道;尽人合天,依人建极等方面阐释了其“存人道以配天地,保天心以立人极”依人建极的天人关系论.王船山依人建极的天人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对于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也不失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是蔡尚思先生所撰《王船山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色,在人们把视野集注于王船山批判程朱理学时,作者却以翔实的资料,说明船山对程朱理学的核心命题“理一分殊”仍有所眷恋;在人们汲汲于发掘船山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时,作者却认为“王船山提出绝对君权论” (《王船山思想体系》第20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数。);在人们盛赞船山的进化史观时,作者却认为船山主要是“主张退化史观与赞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作为晚明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论和实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伦理思想、经世变革思想、兵论思想,以及宏阔的儒学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精神,都对晚清湘军经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船山学行为湘军集团提供了经世活动的文化参照系,湘军集团则一定程度上执行了王船山等清初经世大儒的政治文化遗训。  相似文献   

8.
张文虎是晚清著名的校勘学家,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刊刻《船山遗书》时,张文虎不仅校勘《札记章句》、《读通鉴论》、《读四书大全》、《历代诗评》、《诗经稗疏》、《宋论》、《噩梦》和《春秋世论》,还从王船山学术思想的传播流布角度,对《船山遗书》的刊行提出许多良策,且对《船山遗书》部分内容予以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9.
今日初诣讲社与诸君共研究船山先生学术是诚千载一时盛会何者船山先生为千载一时之人今日存此讲社使吾辈瞻其道貌溯其行迹诵其遗书奋乎百世之上兴乎百世之下岂非一时盛事吾辈即瞻仰先生抑知先生之世为何如世乎知先生之世为何如世然後知先生之人为何如人孟子曰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先生当明末清初时内乱外侵中国岌岌乎不可为国矣先生奉武夷先生之训思出而挽救其乱力扶明社无奈天命已去朝则奸(冂巳)持柄於上野则乱匪啸聚  相似文献   

10.
<正> 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上,形成两大基本学派。汉代易学家注重象数分析,孟喜、京房、郑玄、虞翻等人,先后创立所谓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八宫世应说等,形成《周易》象数学派,汉代象数学派,热衷于象数推衍而忽视对《周易》哲理的阐发,故王船山抨击之曰:“术数兴则易理亡。”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易》一反汉易烦琐象数之风,扫象而言义理,以老庄思想说《易》,遂开《周易》义理学派之先河。自此,象数义理二派,互为水火,易学研究,不无偏颇。王船山治《易》,坚持新的易学方向,超越象数、义理二家藩篱,将二者融会贯通,以象明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形成经由杨昌济等老师的教导赓续着王船山伦理思想的精神血脉,并在自己探讨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对王船山伦理思想作出了某种超越式的理解.船山伦理思想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识起步,聚焦于人道内部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群关系的正确处理和对待,系统建构了人我关系论、义利理欲论、理想人格论、修养工夫论,其中"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是其显著的特点.经由杨昌济、刘人熙、黎锦熙以及之前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人的传播与介绍,再加上自己对船山著作的研读,青年毛泽东对船山伦理思想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将其视为湖湘伦理文化的活水源头予以开掘与弘扬,并与其寻找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联系起来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既继承船山又弘扬船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道德修养论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修养论有其独特的人性论基础、成贤成圣是其道德理想人格、身成性成与继善成性为其道德修养原则、正志诚意去不善之情为其道德修养的方法。研究王船山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于今天个体的道德修养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在吸取前人优秀心性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其高度的哲学原创性,对人性论思想推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阐释了其精卓独到的人性论。王船山的人性论包括三个基本维度:“继善成性”、“习与性成”和“性日生日成”。  相似文献   

14.
对维新思潮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经世思想家是王船山。船山思想中的道器论、变法观、进化论、历史论和民族观等 ,都对戊戌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景华 《云梦学刊》2001,22(3):57-59
知行关系,是宋明时期两种认识斗争的焦点,针对"销行以归知"的"知行合一"说,王船山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观点,是对认识论的突出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历代哲学家对知行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争论不休.宋代以后,理学家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更是盛况空前.程朱把知看作独立于心之外的客观精神本体,把行看作人对客观精神本体的体验,提出“先知后行”的命题.“陆九渊将知从主观之外拉回主观之内,认为心即理,知就在人心中.不过,同程朱一样,他也认为知在先,行在后.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知行观自然不同于程朱,然而也不同于陆九渊.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较之陆九渊更为彻底,不仅认为心即理,而且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陆九渊的知先后行论,将知与行划分为认识的两个阶段,有滑向心外有物、心外有理的危险.他认为,所谓知,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所谓行,就是去恶正心,回复良知.二者密不可分,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良知本体,不存在知先行后或先行后知的问题,不可将知与行割裂.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是指天道与人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王船山天人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些粗浅探讨.一、王船山在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中,强调“理通而功用自殊”,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船山在阐述“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方面,批判了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命论”思想,对天与人都作了唯物的解释.他讲的“天”是标明物质规律性及其客观性的“天”。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日天.呵《读四书大全说》卷九)所谓“势”,即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王船山说:“…  相似文献   

18.
从程朱理学到明清之际的王船山,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道器之辨实现了一次范式转换,即从程朱理学本体论范式下的"道体器用"说转换为明清之际王船山生存论范式下的"治器显道"说,而生存论范式开启了不同于伦文主义的人文主义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正> 邓潭洲同志撰写的《王船山传论》 (以下简称《传论》),是解放后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王船山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的专著。该书自1982年问世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有的专家认为,该书对王氏一生行事,叙述翔实,对王氏的学术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论证,不乏卓见。湖南人民出版社已决定将此书列为1985年参加香港书展的图书之一。《传论》作者邓潭洲同志,对明清史有很深造诣。五十年代中期,正是作者‘而  相似文献   

20.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