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强 《兰州学刊》2015,(2):38-45
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李贽的思想及性格与魏晋风度一脉相承而又同中有异。李贽一生酷嗜《世说新语》,并曾做过评点,其晚年编撰的《初潭集》一书,又采录《世说新语》近800条,其中180余条有评点。然李贽却称《初潭集》为"儒书",无论体例还是思想旨趣,均与其他"世说体"小说不同,反映了晚年李贽虽然行止狂狷,本质上仍是一心系孔门的儒家士人。《初潭集》在《世说》研究史乃至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无疑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3.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7,27(4):130-136
李贽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就被引入心学之门,而其思想的真正启蒙则是在"大衰欲死"苦读佛经之时。李贽何时苦读佛经?曾读那些佛典?佛典到底给予李贽那些影响,使他茅塞顿开、窥见生死学问之源光点,从而走向学佛一路,成就了狂禅李贽。这不仅是明代思想史上需认真探究的问题,也是明代文学史特别是明代文学编年史上需敲定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经研究可知,李贽思想的真正启蒙是在姚安鸡足山"翻阅贝经"的明万历六至八年;所读佛经为《坛经》、《般若经》、《心经》、《楞伽经》、《法华经》和《金刚经》等,信奉"有为教"与"净土宗",最终悟透因缘法,形成真空观,不仅从学理上明白了"生死大学问"的根本,而且找到了求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奠定了其后来"凡圣如一"的平等思想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非权威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贽经学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的经学思想大抵归于自得,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他一方面主张"经史相为表里"、"六经皆史",力求还原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本来面目,重新解读经典本义和领悟圣人本意;另一方面又重视《易经》和"四书";融合三教,以儒为宗,援引佛老以注儒经;主张"不求甚解"、"六经注我"的注经方式,借圣人经典以阐发己意。李贽的经学思想是一个对汉宋经学思想既有批判又有继承与发展的复杂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依照事件哲学原理,"宇宙就是事件场",就是事件的绵延过程。解剖事件所以绵延的深层结构不失为研究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一种视角和方法。中国文化发展史是由无数"异端""另类"的文人和思想家推助的过程史。他们之所以成为"异端"和"另类",是由其生活中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导致的。在中国近世文学思想史上,李贽和鲁迅是具有反叛性与启蒙性的"狂人""异端"。鲁迅与李贽最具相近、相似处。然而,因鲁迅极少提及李贽,故少见深究二人关系者。本文从事件文化的视角探讨二人思想情趣的异同及其成因,发现两类重大悲情事件——"家难"与"兄弟反目为仇"——的巨大冲击力改变了他们心理、意志的原有结构,造成非理性、非常态式的异变。李贽的深思寡言、嗜友如命、究生死之学、游戏人生、异端思维、快意恩仇以及剔骨见髓之深刻,鲁迅的冷默寡语、淡薄人情、愤世情绪、执拗的怀疑精神、悲观主义、"窥病"视角、好战性格以及拷问灵魂的深刻等,都与上述两大悲情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7.
"死所"这个概念,不仅指人死时的空间处所,也包括人死时的时间选择,更涵括赴死的原则与精神信仰在内.李贽所追求的"死所",关键在凸显自我主体的意志,即便生死大事,亦要自我来掌控.李贽的生死现主要是"无生死"之佛说:而李贽自杀的根本原因则是求"烈烈之名".  相似文献   

8.
中国思想史中的怪杰李贽,自晚明以来就是思想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所以如此,是由于李贽思想对于抑制人们自由的传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他尊重个体、肯定人欲,强调人应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不合于过去统治者的要求,却合乎今人的需要。许建平教授的新著《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充分发掘出了李贽思想的这一现代性,且由于转换视角,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路数与方法,填补、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观点,阐发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新见解,从而使李贽思想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将李贽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李贽思想演变史》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对李贽思想作历时态的动态描述,意在探讨李贽于何时何地接受何种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证时,对所用材料的时间、地点必须做出说明,不能将南京的材料说成姚安,也  相似文献   

9.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亦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5):100-110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1.
李云涛 《学术探索》2014,(9):97-102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相似文献   

12.
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和庄子学说.禅宗思想启示了李贽对"本心"、"真心"的重视,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庄子思想则赋予了"童心"反伪贵真的精神,使之能向着启蒙的方向发展.当然,"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相似文献   

13.
李贽思想与法家思想究竟是什么关系?回到中国古老的<周易>中的"身道"思想考察可见,虽然二者同为对"身道"的肯定,同为对身体"原罪"的颠覆,李贽却在坚持身体欲望合理意义的同时,大力提倡身体的"无欲之欲"的"情"之于生命的本源性.这使李贽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使李贽的思想既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法家思想的复活,又以其向原儒的"情本主义"的回归,而与唯利取向的法家学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李梦圆 《理论界》2015,(3):123-127
归有光(1506-1571)与李贽(1527-1602)均为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学界从未将此两人作一比较研究。从生卒年上看,归有光早于李贽而生,且归、李两人存在数十年的人生交集。细究而看,两人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人的人生道路均坎坷多舛;两人均独抒己见,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言论;两人均受庄子思想和阳明心学的影响,推重"真",主张从心而发,创作出情真而动人的文学作品;两人均有对"奇"的好尚,显示了包蕴性的艺术思维。人具有丰富性而不只有一面,应还原单向度的人为丰富性的人,通过对两人相通性的探究,更能从多层面加深对看似迥然有异的归、李二人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江苏经济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谈了初步学习体会;着重结合江苏实际,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江苏经济发展,总结概括了江苏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揭示分析了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就在新世纪新阶段,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江苏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江苏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提高江苏经济发展的质效与水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山区农业县要实现加快发展、赶超跨越,必须充分认清县情并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高标准谋划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近年来,沂源确立了"绿色农业、环保工业、山水城市、生态沂源"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实施了工业立县、调整富民、旅游带动、开放拉动、环境兴县"五个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5,25(2):118-126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性的重要成果,是李贽将心学的"吾心即性"说、伊斯兰教的以"净"为 真说、佛学"真空"说、老庄的"自然"说以及对"百姓日用迩言"观察之所得重新整合的结果,具有"空净"、"自然性"、"一念 心"、"为己"、"真情"的五层内涵。贯穿这五层内涵的精神本质是排斥后天的人力所为的"染"和"闻见道理"、"'六经'、 《语》、《孟》"之"假",以直觉的"自然真情"排斥传统的道德理性,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童心说》中"天下之至文无不出于 童心"的童心表现说、"创制体格"无高下先后说,以及与写于《童心说》前后的文章中所阐发的内容形式无分界说、非技巧论 等一起构成了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体系。而中国此前的文学理论中虽有不少非理性的观念因素,却未曾产生自成体 系的非理性主义的思想理论,李贽的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具有开山之性质,并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贽是一个思想复杂和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性倔强,七十岁时在僧院写下一份《豫约》,其中有《感慨平生》一节,自称"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又说:"余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然后落发,又岂容易哉!"这里李贽道出了他一生的思想矛盾,可以说是入世难,出世也不易.他落发为的是不肯受人管束,但由于未能真正了却尘缘,仍然执着批判现实,故还  相似文献   

19.
李贽是16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家,学术界对李贽思想的评价历来有分歧,但大都对李贽思想具有进步性持肯定意见,而在李贽思想的属性上则有明显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他没有超越儒家的思想范围。对于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在同一时代的学者当中,李贽是最勇敢、最进步的。他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假道学的批判,颇为激烈,不但激怒了当朝,而且也激怒了当时的名儒学者,甚至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诸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都对李贽思想进行过口诛笔伐。设若李贽思想没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关于"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的科学界定克服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在内涵的科学性、方法论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的特征、目标和方式的分析,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