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旗谱》作为一部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历史被纳入革命的意识形态中予以见证和讲述,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由后台走向前台.作为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直接见证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人格化想象.它呈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文本,是对社会秩序合理性的一种文学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2.
《红旗谱》作为红色革命历史小说,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其中,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隐喻了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与人格化想象,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范本。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红旗谱》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人物和历史的成长形成了意义的同构。在英雄人格化想象下人物的阶级身份意识步步彰显、清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体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和合法性确证的叙事范本。  相似文献   

4.
论《红旗谱》的民族特色——重读梁斌同志的《红旗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同志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一九五八年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赢得了文艺批评界的普遍赞誉。这部优秀的作品,以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冀中平原上的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中刻划了一系列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揭示了这些革命的英雄人物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成长的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素、流畅,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勿容置疑,《红旗谱》是一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作品。正如当时一些同志所指出的:“《红旗谱》是当  相似文献   

5.
《红旗谱》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对我国农民的反抗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描述。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但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民阶级的封建意识形态总是制约着他们的反抗斗争,令其陷入宿命的轮回,而只有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中国农民才会在炮火声中觉醒,才能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建国初期出现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如《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对它们的宏伟建构、史诗追求、纪实品格、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功能,以及类型化的、忽略对人的心灵深层开掘的艺术弱点等,进行了较为实本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村歌》是孙犁根据1947—1948年下乡参加土改工作的经验创作而成的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村歌》的文本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情势下,孙犁试图借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记录、反映并想象和建构革命的现实与远景。区别于同一时期大部分的土改小说,孙犁在《村歌》中并未着力呈现政策对现实的引导或两者之间的频繁互动,张岗村的土改运动主要被叙述为政策引导下村庄内生的革命潜能的引爆,土改中遇到的阻碍大多通过村庄中人半自发的组织、互助和话语创新得到解决。这一构造内含着孙犁对革命路径的想象,即革命不仅意味着对村庄的颠覆和改造,更存在着从乡村传统和日常人伦中生发出来的可能。但同时,在小说中,激荡的革命情绪最终仍然被回收为双眉个人情感的高扬,却也症候式地呈现了这一革命想象与现实的龃龉,和在新的历史情势下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文学母题不断重复和较为稳定的原型模式背后,潜藏的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流脉.以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为切入,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具有国家民族意义的复仇行为在现代中国开始发生变化,散发出了革命的讯息.复仇的主人公从个体英雄转向所有的贫苦大众,复仇方式由个人复仇向集体复仇、阶级复仇转变.复仇母题具有了启蒙和政治引导的革命"能指".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价值被普遍抹煞的社会,以解决自身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参加革命的农民阿Q,顽强地表现了“人”的价值。虽然他的革命带着浓厚的个人特点,但如果用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革命的“含金量”,去否定其革命的价值,这对阿Q及其类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思想.《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包括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所有制理论、主体理论、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包括历史使命理论、斗争性理论、先进性纯洁性理论、人民立场理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引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我革命保证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两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共同统一于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要求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本文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以"两步走"理论的形成及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内容,阐明了党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不断革命”的理论是托洛茨基于1905年在《开端报》上发表的《社会民主党和革命》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他说:“无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革命的不间断性。无产阶级实现民主的基本任务,直接为巩固政治而斗争的逻辑,也在一定时间向我们提出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存在着革命的不间断性,”“不断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自我保全的规律”。他不断发展这个理论。1923年他在《新方针》中总结和评价这一理论时:“至于谈到‘不断革命’论,我认为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我在1904、1905、1906年以及后来对…  相似文献   

14.
由于时代的原因,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女性特征往往被弱化。小说《青春之歌》中,处于权威及主导地位的是革命与阶级斗争的话语,但在"革命"的规范下,我们仍可看出潜在的女性话语,爱情则是女性话语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丁玲创作于延安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当代中外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研究认为作品的女主人公贞贞承载了抗战时期女性与民族主义话语冲突之意义,是女作家丁玲和这场民族革命之矛盾与裂缝的体现。但是,通过对这一作品及同时期的《新的信念》的再解读,由这两部作品共同的主题意象"被强暴的女性"入手,可发现丁玲并不是简单地站在性别立场对民族革命进行批判和否定;相反,丁玲借女性与革命、强暴的故事意欲呈现和探寻的是女性在这场新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中的权力以及能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丁玲是以女性叙事参与了民族革命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张贤倩 《中华魂》2012,(20):60-62
在闽东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闽东党组织、工农武装和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一位功勋卓绝的革命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牺牲最悲壮的烈士之一。他的事迹被载入了《中华英烈传》,他的革命故事也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生死相随》。他,就是曾任过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代理书记的詹如柏烈士。  相似文献   

17.
《红旗谱》在“阶级斗争”和“生活内容”两套话语之间,贯穿着一种底线伦理的价值逻辑和日常生活本位的叙事原则。这种逻辑和原则既表现在对反抗斗争的缘起、方式和具体情形的揭示方面,也表现在对革命者人生选择与日常状态、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与行为逻辑、乡土社会“正统观念”与驯服心理的表现方面。以此为中介,小说的意识形态话语就落到历史实处,获得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和深远的文化底蕴,内在地化解了文化特殊性;当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逻辑与现实世界的生活日常性逻辑不相吻合时,又有效地避免了叙事意念化、主观化的审美弊端。《红旗谱》中的革命文化意蕴建构,由此显示出坚实的史诗品格和充分的审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无数次实践证明革命在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使我们不得不对革命进行反思。而对革命的反思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手段即暴力革命的反思,另一个是对于革命目的的反思。《日瓦戈医生》是对于革命手段的反思,《双城记》则是对于革命目的的反思。对于革命进程中的暴力、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将对历史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行主题,表达了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的接纳过程,这一过程的描写成为衡量作品成败的关键。怎样写此过程,它需要场景渲染。场景渲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决裂”场景建构。革命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革命者最终被革命阵营接纳,它必然有一“决裂”过程。“决裂”意味着新生,“决裂”意味着革命者成熟。但这一“决裂”过程是以牺牲革命者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为代价的。这显示出革命文学“决裂”场景的悲壮性。本文以《咆哮了的土地》《田家冲》《在医院中》《青春之歌》为评价中介,试图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决裂”场景进行描述: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牺牲有最终的价值取向,即重新确定他/她的血统和身份,变成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相似文献   

20.
陈孙 《源流》2016,(4):25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海陆丰革命老区贫困县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的请示》,《复函》明确海陆丰革命老区被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复函》指出,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海陆丰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由于受区位、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部分老区市县发展还相对滞后,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