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环境制约了雅典国家农业的发展。从量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在城邦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据支配地位 ,难以维持城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质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 ,属商品经济范畴。因此 ,雅典国家的农业不足以说明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不足为论证城邦社会农业特征之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民主制和贵族共和制著称于世的古希腊、罗马城邦制度是在阻断了王制后发展起来的。这一“民主化”进程与希腊罗马早期国家的权力结构有深刻内在联系 ,城邦中体现原始民主的组织机构———贵族集体议事会和人民大会始终存在。原始民主传统强化了城邦时代公民政治意识的基本理念及价值取向 ,其主要是 :集体治权观念、权利平等观念、城邦公益观念。它们反过来又巩固了城邦民主共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人的行为和经验为基础,归属于实践哲学。这一学说认为,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幸福,追求至善;真正的幸福以德性为基础,德性是灵魂的善、内在的善,德性是现实活动,是思想(思辨)与行为(实践)的统一。城邦政体就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各类政体应以正义和平等为建政原则,未能兑现这一原则是政体发生变革的一般原因,而政治力量的均衡或不均衡是城邦政体发生变革的关键。最好的城邦政体应是中间阶层执政,它合乎中道和适度原则,即合乎德性生活原则;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审判机构是政体的三大要素,各有不同的职能;中等阶层执政和政体三要素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中道为准则的权力制衡论。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中产阶级奴隶主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作"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推动了西方国家学说史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专门讨论了政治问题原理,包括什么是国家、国家的类型等。研究这一著作,对于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希腊城邦制度和古代国家学说。通过探讨亚里士多德国家观学说的基本观点,对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刘华萍 《理论界》2009,(9):98-100
本文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论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他从城邦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2)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有疑问的.(3)这种类比过后还会出现一些"剩余".  相似文献   

6.
<正>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7页),“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二卷第269页)。他的《政治学》一书,是他以希腊城邦的历史实际为基础,系统探讨政治学原理和国家问题,初步创立政治学体系的开山之作。研究这一著作,对于了解古代国家学说、希腊城邦政治制度,及研究西方政治学说史,都有一定的重要性。本文就《政治学》一书,谈谈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一)国家,在古希腊叫做城邦,即城市国家。何谓城邦?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是由若  相似文献   

7.
市场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早期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到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再到当代学者,他们对市场与国家相互关系的观点极为不同。时至今日,当所谓的“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市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际生活中争议的焦点。一、全球化中市场与国家关系的争论就所阅读的资料范围来看,人们关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三种倾向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巨大的神话,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8.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国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观察分析中国问题,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道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根本原则,深刻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总体方向和长远目标。虽然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由他们确立的观察国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所提出的全新的国家理念,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和解决国家问题的进程,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9.
古代城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城邦的社会结构、社会等级和社会管理中都渗透了一个核心要素:服从城邦.同时,制度化的血缘关系、家庭宗教和精神伦理建筑了城邦人的服从心态和服从观念.这些社会和家庭中的核心观念和文化是城邦行政文化形成的摹本、基础和核心.服从型的行政文化解决了城邦成立之初的一个关键问题:城邦居民服从城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探讨政治家的技艺问题。文中指出政治家拥有知识和权力,所以他统治下的城邦不需要法律,理想的城邦政体是政治家统治的君主政体。而由于现实中的政治家只是对真正的政治家的模仿,所以现实城邦的治理也就自然地需要法律的配合。政治家行使其技艺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求公民的最大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正>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复杂,棘手且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及其它问题的解决.一.道德本质问题研究中的哲学方法论关于道德的本质,我国伦理学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规范性和约束性说;(2)主体说;(3)主体性和规范性统一说;(4)实践——精神说;(5)利益关系说.这几种观点的商榷和论战,虽然彼此都已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与偏失,但都未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也来能揭示出道德的真正本质,以至陷于“维  相似文献   

12.
有限国家责任说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们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对“有限国家责任说与社会保险说一社会福利说”这一理论结构中的“有限国家责任说”进行了延伸,并结合现实和社会心理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社会目的进行分析,希望能更清晰的界定几类犯罪案件的国家责任说,为国家在赔偿时确定这几类案件的赔偿原则做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西塞罗一直被人们视为缺乏创新的思想家,事实上,他的共和政治思想,尤其是国家观,既继承了希腊的城邦学说,又融贯了斯多葛伦理思想,把这两种原本相互对立矛盾的学说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形势的发展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提出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对这一重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是从增强政治意识,提高组织部门干部的政治素质,解决选什么干部、用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增强政治素质、责任意识,解决干部的结构配置问题;.三是要增强政治原则意识,解决干部的管理问题.用哲学的观点提出干部"德"和"才"的辩证关系和干部管理的"四个统一",提出干部结构的配置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现代化之所以步履艰难 ,主要与当时的资源缺失有关 ,这种资源缺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近代中国国家权威的衰微难以满足早期现代化对国家权力资源的内在要求 ,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则是非西方后发展国家启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是严重的财政资源危机使得国家无力投入早期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 ;三是中国当时的人力资源状况与早期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主要表现为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低下和专业科技人才匮乏  相似文献   

16.
政治的距离——社会团结的空间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距离是政治人的关系状态描述,意指每个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互相联系的关系结构,这一结构内含着空间的要素,即政治距离.政治距离可以从物理学和哲学心理学层面来认识,物理层面的距离是指可见的空间关系,而心理层面的距离则是指互相的认同、信任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两种最典型的政治模式古代希腊城邦和现代民族-国家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希腊城邦的共在性公共空间表现了一种高度团结的政治状态,而现代民族-国家则表现了一种距离悖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是从传统中国转变而来的。传统中国形态的形式结构是帝国,实质结构是家国一体;现代国家的形式结构是民族国家,实质结构应当是民主政治。从家国/帝国结构转向国家/民主机制,是中国国家转型的基本定势。这一转型涉及形式结构的革命性转变,与实质结构的渐进性累积。两者之间并不是自然吻合的关系:形式结构上退场的家国/帝国机制,不经意地对民族国家建构发生逆转性影响。但中国必须落定在民族—民主国家的现代平台上,这是中国的现代处境决定了的国家命运。终止国家的古代惯性与确立现代机制,是中国国家建构的两个相关面向。即便这一转轨不会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其他进路可以替代,凡是浪漫地设想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其他进路,都不可能真正阻挡、而只会延缓中国的民族/民主国家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遭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责难.国内学界先后提出过四种关于国家本质的新论,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来思想,但实际上他们都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工具观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停留于国家本质的抽象认识.忽视国家多重属性的研究,割裂国家本质与多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试图用国家的抽象本质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家问题作一劳永逸的解释.这也是时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的诠释在当代陷入困境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总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国家观: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社会管理的机关,同时还是平衡阶级利益的仲裁者.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多重属性是一块不可分割的完整钢板.  相似文献   

19.
在遗产研究和实践中,所属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遗产"无疑是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因为它不仅是国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也是文明和文化独特性的表述.然而,"国家遗产"的产生比"国家"和"遗产"的历史晚近得多,属于现代国家的历史范畴和特殊的表述范式.法国和日本的"国家遗产"的演变过程为国家与遗产的结合属于现代性规划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与春秋列国世卿政治的差异张庆服雅典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国家政治形态演进中的特例。但史学界存在着一种观点,即人类社会早期国家普遍存在着民主政治,并以中国为例,认为春秋时期的世卿政治就是中国古代的民主政治,春秋时期是中国古典民主政治的全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