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正>费孝通是一个社会人类学的智者。为什么费孝通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类学智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入实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分析,写出了在人类学史上被称之为里程碑的学术巨著《江村经济》,奠定了他在社会人类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江村经济》也是当代学人,不论是社会学、人类学,还是经济学,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作为一个理论家,费孝通勤于思考、善于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前,伦敦书店的柜台上出现了一本新书:《中国农民生活》(即《江村经济》,英国Routlege出版公司1939年第一版——译注)。不论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对该书作者的姓名感到十分陌生。实际上,他是一位年轻的中国民族学家,在最有名的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指导下度过两年的留学生涯后,刚刚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这位导师在为自己学生的著作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有如下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所著《中国农民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及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该书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其中每一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我怀着由衷的赞佩的心情,有时未尝不带有嫉妒的成分,阅读了费博士清晰的与令人信服的议论及其生动的与资料丰富的叙述”。马凌诺斯基当然不会料到,他对费孝通科研成果的这一崇高评价,20年后竟然变成说明年高望重的中国民族学家所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05,(3)
本刊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费孝通先生,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江村经济》,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不仅是一个标志着“新的发展”的人类学的实地研究 ,也是一种特定视角的经济社会学即社区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费孝通的独特贡献 ,在于开创了经济社会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即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他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即江村的经济体系与其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变迁的研究 ,发展出了三个中程的经济社会学理论 ,即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乡村工业改革理论及城乡关系理论。费孝通不仅开启了将社会人类学方法引入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先河 ,而且 ,在此过程中还对这种传统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功能主义社区研究视角虽难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视角 ,但它对于改进经济社会学中的经验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费孝通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江村经济》的意义及理论、方法的再省察殷一兵,汪和建引言1981年当费孝通教授在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纪念奖章时,他的名字已经与世界人类学的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当我们进一步研究他的著作时,我们...  相似文献   

6.
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及其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具体地说首先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与《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与《乡土中国》(1948)等。其次是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其三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更有着重大意义的理论,它要建立的科学和人文统一的社会学,更需我们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实现,这也可以说是费老的学术遗言。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教授是江苏省吴江县人,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吴江县的开弦弓村.1933年他毕业于旧中国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导师是潘光旦教授与史禄国(俄人)教授,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科学研究事业.他于1935年毕业,1938年去英国留学,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他的博士论文是根据他于1936年在家乡养病时,对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写成的.由于这篇博士论文(后来公开出版时用的书名叫《Peasant Life China 》,中文本书名叫《江村经济》着重谈到中国农业社会如何转向工业社会,很受马林诺斯基的赞扬.马氏曾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赞扬“它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合作工厂,以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它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显然,费孝通教授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其学术生涯的开端时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一生是跟中国农民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他在其后期的学术生涯中主张"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以此来解决人类学作为一种职业的应用性问题,并由此将一个农民社会的问题升华成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在费孝通看来,只有一种文化是服务于大多数人的,此种文化才是有益于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的,由此人成为了文化的中心,而不是抽象的文化在主宰着人.对于世界的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对立而是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相互的欣赏.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教授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怎样构成我们的社会生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新中国的社会学要了解中国的情况,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四化服务。费老畅谈初访、重访、三访、四访江村。对吴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地方原来是鱼米之乡、丝绸之乡,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是不是可进一步搞成兔乡和毛织之乡呢?他在四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浸润在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村民自治──湖南省秀村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世代繁衍中,家庭不断扩大,形成为一个由若干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所组成的家族。传统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社会。中国的不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的。由于家族通过血缘关系将若干家庭联结在一起,并内在地产生出家族社会权力,因此这一权力一经产生,必然会深深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之中。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将其称之为支配乡村社会的长者权力.在中国中部的湖南省,由于家族传统的悠远,家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更突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族权机…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一生经历坎坷,他从事学术研究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价值观.首先我们说费孝通继承和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个人的命运熔铸在杜会和国家的命运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其所学得的知识为人类服务,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志在富民”是费孝通学术价值观的核心,他“弃医从社”立志“为万民造福”.他不断探寻农民致富的途径,概括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经验,将“富民”思想落到实处.费孝通宏图大略的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他对“全国一盘棋”格局的设想,二是表现在他对文化世界多元一体的瞻望.  相似文献   

12.
一、总述1、为什么要调查“江村”?(1)研究农村的必要性:“江村”在中国农村的类型、位置、代表性。(2)费孝通教授1936年调查过这个村子;1956年澳大利亚一教授访问过“江村”他们都有专著。这样,这个村有前后对比的资料,又有国际影响。2、调查的实施(1)经济指标的数据统计。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了中国农民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土性:“靠种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编辑《费孝通社会学初探》讲义为例,简要介绍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文章认为,费孝通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开创,是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体系博大、内涵丰富、内容精深的开放体系。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顾颉刚与费孝通是中国历史学界、人类学界两座学术高峰,但关于二人之间关系,惜乎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关注。笔者以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争入手,基于《顾颉刚日记》对论争前后顾颉刚与费孝通交往的记载,考察二人关系,试图以“人生史”的视角重建顾颉刚与费孝通生活世界之关系脉络。通过梳理《顾颉刚日记》中有关费孝通与顾颉刚私下交往的记载,最大限度地靠近历史现场,还原彼时学术论争的本来面目。面临民族危难,顾颉刚深感急需凝聚国民精神以共赴国难,时势驱使他完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概念建构,这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土家国情怀。面对复杂时势,费孝通也选择以国家情怀为上。此次论争很可能是二人默契配合的结果,也即一种基于国家大义的“善意的共谋”,堪为构建“中华民族”观念的早期思考之一,不但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最初的身影,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璇  乐章 《社会科学家》2001,16(1):43-45
城乡发展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探索的主题之一.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代表着费孝通先生为时大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它包括江村研究与农村的基本问题、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研究、区域发展理论等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来之前就打电话,希望同大家见见面。到了杭州,哮喘病又发了。这样我的计划就打乱了。几年来民盟工作我做的很少,1979年起,中央同志叫我把社会学恢复起来,责无旁贷。去年到广西桂林,和盟内同志见了面。1935年我在清华研究院毕业,36年到广西瑶山调查,跌坏了,就回到老家吴江休养。在这期间,我对农村进行了调查,后来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人类学。在船上一个月把调查来的资料整理出来,写了《中国农民生活——江村经济》(江村就是江苏农村)作为博士论文,外国人感兴趣。他们不了解当时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这本书把人类学研究从不发达国家引到比较发达的国家这是第一次,这是38年的事。回国后,在西南联大教书。解放后,1950年我把研究对象转到少数民族。随一个参观团到贵州、广西,实际上是调查研究。那里很复杂,许多情况不了解。1957年我回北京一趟,新西兰文化代表团来访,总理接见,我在场,其中有一个我在英国的同学要到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经济、社会的变革总是决定着社会科学的前途、命运,而社会科学的兴盛、变迁又总是反映着经济、社会的变革状况的话;那么,社会学学科的历史表现了这一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美的社会学传入了中国,并在中国逐渐开花结果。出现了孙本文、李景汉、费孝通、雷洁琼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学者,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等一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社会学的专门人才。不过,总的来说,解放前的社会学研究并未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未走出社会学学者的“书斋”。或许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高等院校调整过程中,取消了这个学科,并一度认为它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及其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龙宝 《社会科学》2001,(10):52-56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策略中 ,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全体公民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至关重要。一“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近年来在多篇文章和多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理念。依我理解 ,这一理念的内涵是 :第一 ,费孝通先生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本身已经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的全球化过程 ,它同时是一个文化全球化、政治意识形态也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文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接触、大交融的时代。第二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  相似文献   

20.
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人口控制思想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专利。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就曾描述过20世纪30年代江苏江村村民们自发进行人口控制的情景。在江村,尽管“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面积有限,能养多少人也有限度,家里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按照当地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就要分家产。有限的土地如果一分为二,就意味着两个儿子都要贫困”;“通常的办法是溺婴或流产……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从儿童的总数就可以看到这个结果:16岁以下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