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9,(5):128-136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西书翻译受到普遍重视,涌现出严复、林纾、梁启超、包天笑等影响后世的翻译大家。由于救亡和启蒙的时代诉求,晚清西书翻译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另外,晚清知识分子怀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即便有过域外留学背景的翻译家,也未能完全涤除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因此,在翻译文献的选择和译文风格上,受到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的过滤和规约,译文具有明显的文化趋同性,进而影响到译文的客观性、真实性、艺术性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研究是运用现代政治发展理论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变迁,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探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进程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民族危机的冲击与回应、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的双重追求、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多重发展目标的择定,以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错位与冲突,构成了解读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的几种可能线索。  相似文献   

4.
桑兵 《学术研究》2020,(1):110-123
近代中国同时存在四套知识,即中学、西学、东学和天竺(印度)之学,前两种是基本的和主导性的,后两种是辅助性的。因为无法完全吸收,而且难以兼容兼备,近代中外文化态势由内化转为外化。中、西、东学融合而成的新学,实以西学为体。以新旧对付老辈,用中西引领时趋,是近代趋新知识人异军突起的不二法则。但是以新学承接旧学,难免变形,用新学输入西学东学,又往往隔膜。重启以复古为创新的文艺复兴,消解新学造成的看待传统及世界的似是而非,有助于为世界格局的重构提示不同选项,做好人类文明进入多元化新纪元的知识和人才准备。  相似文献   

5.
居于大类的晚清写实小说在笔调与主观意图上仍基本立足于暴露,其所描绘的画卷也形象地再现出晚清社会诸多破裂镜像,体现出有晚清之小说特有的文学生态语境和话语维度。晚清写实小说在延续传统小说的批判立场之下,又传达出某种特质——狂欢。晚清写实小说的叙事逻辑首先体现为对狂欢化的描写,即对晚清现实社会景观的彻底暴露;其次是这种暴露背后的文化狂欢,即个体的宣泄与价值虚无;最后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狂欢。晚清写实小说在重构意识形态的抉择上还略显模糊与含混,但是其早于"五四"文学之于启蒙与审美的民间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突显却是极富启发性与现代性的。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晚清写实小说在叙事话语建构、文学地理视阈、民族国家意识想象、文学边界意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先导性。  相似文献   

6.
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由西语西学为中心的新知识系统、西书报刊及学校为载体的西学传播网络、社会生活与商务活动的实用需求为社会基础、士商合一的新知识群体、西语西学热形成的西学时尚氛围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知识生态空间。这一空间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效应,使晚清时期的上海,在整个社会传统知识仍占霸权地位、朝野主流一直对西学鄙视排斥的大环境下,成为一处西学新知迅速生长、并日渐占主导强势地位的小社会环境,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西学新知生长的温床,新文化的发展基地和传播中心。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效应,对于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贤母良妻"源自儒家经典,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发明,在晚清又输入中国,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新名词。它保留了儒学经典中对于女性贞顺、慈淑、谦卑等品行的规定,却又增加了近代国家主义的意涵,成为晚清"兴女学"的基本依据,曾极大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合法化,同时也被革命派视为旧伦理而不断遭到质疑。贤母良妻主义对于晚清社会和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就在这种矛盾张力中实现。  相似文献   

8.
苏全有 《天府新论》2004,(6):103-106
晚清国人经济观念的演变,总体上有一个从内陆走向海洋的趋向。其具体情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感性认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期间的明确认识,甲午战后至清末的成熟认识。关于晚清海洋经济观念产生的原因,从内因上看乃我国对外贸易本身的长足发展,这可以从关税的迅速增长看出;外因则是西方海洋经济的冲击。而就其影响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说无外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日渐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互动的关系。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海洋经济观念的发展对晚清文化的西化、进化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中西冲突表现在经济上是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对撞,结果我国的主体经济——自然经济分崩离析,日驱式微。经济西化了,建构在之上的文化西化当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张小莉 《河北学刊》2003,23(2):178-183
晚清文化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嬗变,由单一的崇儒重道向杂陈的中体西用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但其始终以崇儒重道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近百年间涌现出大量的唐宋词选本,对唐宋词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历代词选相比,晚清民国时期唐宋词选在编选宗旨、编选范围及批评形态、诠释角度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出向现代词选过渡和嬗变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广学会是由来华西人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该会自建立之日起便以书刊为媒介,以中国文人学士为对象,积极开展思想渗透活动,妄图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中国,使全体中国人之思想归化西方。清末时期,广学会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热衷政治、参与政治,尤其是在维新运动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极为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光绪帝、张之洞、李鸿章、康有为等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都曾是其出版物的忠实拥趸,该会也凭借于此在戊戌年达到事业的巅峰,成为西方在华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会社。但清末时局变幻莫测,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至,广学会在对华思想渗透的策略层面和物质层面均备受打击。然而,当1901年清政府施行新政改革后,广学会又重拾希望,企盼继续利用书刊左右中国的前进方向,维护西方在华长期利益。但随着新政各项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彼时中国社会环境与维新变法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大批文人学子纷纷出洋东渡留学日本,在领受西学的同时接受了民族主义和革命思想,并大力编刊办报,以新文学的形式将新思想传回国内,使广学会在思想领域中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该会对华思想渗透策略由此逐渐失灵,开始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2.
广学会是由来华西人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该会自建立之日起便以书刊为媒介,以中国文入学士为对象,积极开展思想渗透活动,妄图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中国,使全体中国人之思想归化西方.清末时期,广学会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热衷政治、参与政治,尤其是在维新运动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极为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光绪帝、张之洞、李鸿章、康有为等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都曾是其出版物的忠实拥趸,该会也凭借于此在戊戌年达到事业的巅峰,成为西方在华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会社.但清末时局变幻莫测,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至,广学会在对华思想渗透的策略层面和物质层面均备受打击.然而,当1901年清政府施行新政改革后,广学会又重拾希望,企盼继续利用书刊左右中国的前进方向,维护西方在华长期利益.但随着新政各项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彼时中国社会环境与维新变法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大批文入学子纷纷出洋东渡留学日本,在领受西学的同时接受了民族主义和革命思想,并大力编刊办报,以新文学的形式将新思想传回国内,使广学会在思想领域中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该会对华思想渗透策略由此逐渐失灵,开始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3.
正如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Pound)所指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①在法律的常态发展中,法学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法律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学家的作用则更为重要。20世纪初,沈家本主持的晚清法律改革以及由此而生的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可以印证法学家在法律转型中的重大影响,及法学家的作为与社会文化文明度、政治环境容忍的关系。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文化态度和执著坚韧的性格特征,对晚清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产生了影响;沈家本刚柔相济、曲当合时的改革方法使他虽遭礼教派反对,却仍得以主持修律十年之久,并使一系列新型法律得以通过;清廷的修律决策为沈家本等人提供了政策的保护和抗争的依据;沈家本的偏颇与不足在法律修订过程中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议院作为西方政体的一个直观的政治场域,不仅是晚清域外游者必去的场所,也是被反复形之于笔墨的政治符码。对于议院的描述、讨论,鉴于晚清游者的认知图式与固有立场,他们对议院的渴慕与接纳来自于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重申、对三代之治的回首,从而完成了新一轮的传统致敬;而从现实策略而言,议院作为近代西方诸国的立国之本、强盛之源,俨然成为晚清士人力图复兴王朝、修正皇权的救国大法,晚清游者对于议院及其背后民主制度的认知被精心编织于有关君权巩固、王朝复兴的国族叙事中,成为一个杂糅了现实政治诉求的想象体。  相似文献   

15.
晚清开埠推动力量最初来自于外国,外力是促动中国城市因开埠而开放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方面不情愿,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示范与扩散效应逐步得到体现,反过来又推进着制度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埠制度出现了以"自开"和"约开中的自开"为标志的关键性转变,但中国自开口岸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被迫自开".晚清开埠制度的变迁过程,折射了国人发展观的演进.在"约开"商埠,因被迫开放而被动发展,在"自开"商埠,则体现了相当的自主发展意愿.通过对晚清开埠制度的总体考察,不难说明,止损和防御的动机与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许多外来的"新"语词被广泛引入写作实践,但晚清诗歌的现代性并不在于其新的语言系统所带来的新思想是否与西方义理一致.必须正视文化碰撞中语言的"旅行"特征和诗歌自身的想象性特征.晚清诗歌的现代性,在于在新的语词与西方义理的冲突当中、在由新的语言构成的意象系统和诗歌境界的冲突当中、在承载现代性的个体经验需求和古典诗歌美学之间,其为我们所呈现的丰富性及其矛盾性.汉语诗歌也正是从新的语言系统的进入而引发问题,促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新诗的发生,应溯源于此.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国湖湘女词人的创作与时代风会、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晚清进入民国,她们在创作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晚清湖湘女词人抒写传统的闺音闺情至民国跳出闺闱而抒爱国激情,故词风亦由幽婉而豪放。这种历史性转变反映了晚清民国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蜕变,亦可从中窥探晚清民国女性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那样的报界“政论时代”,与辉煌耀眼的政治家报人相比,职业报人是一个倍受偏见和冷落的群体。但是,从落拓文人到报界闻人;从困顿于生计的下层文士到自由职业者的城市中层,晚清职业报人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传统士人由四民之首地位滑落被推向文化市场的全番过程。与此同时,晚清这样一个急骤变迁、新旧文化剧烈撞击的时代,赋予了新兴职业文人充满矛盾的精神内涵。爱国的本性使报人能够超越个人悲欢,汇入时代激流。强国富民、启蒙救亡成为贯穿晚清职业报人活动的一条思想主线;中国早期报业近代化的每一步履,都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戴鸿慈在清末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经历和所扮演的角色值得认真梳理与研究。戴鸿慈任职法部期间,不仅主持了法部的转型工作,还领导了全国的司法改革。但是,戴对宪政知识和司法改革缺乏了解,致使他对改革缺乏自信与远见,并一度卷入与大理院的争权斗争中。在司法改革后期,他仍然主张由法部与大理院共同分掌死刑复核权,反映了他较为保守的改革观。以戴鸿慈个案来观察并检讨传统司法官员之知识转型,可见其重要性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