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登科记考》,清代徐松撰,是研治唐代文史的必备工具书。徐氏编撰是书,用力甚勤,然限于资料、视野等因素,此书亦不称完璧,近代著名学者岑仲勉先生,于一九四一年撰成《<登科记考>订补》一文(见《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一本)指出徐著的重复、错误、缺漏多条,成为《登科记考》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出土了大量唐代墓志,为补订《登科记考》提供了新的材料,笔者留意于此,复结合唐代诗文中的一些资料,兹补订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所提供的原始文献,补充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史书尚未记载的唐代进士出身者6人,明经出身者6人,制科出身者3人,同时对涉及唐代科举人物的其它资料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明代《八闽通志》、《闽书》两部方志所录唐五代科名中未被徐松《登科记考》所及者,予以补录,可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棨考     
本文详尽地考察了晚唐诗人王的生平事迹及交游,运用翔实的史料,精密的考订,第一次准确、全面地描述了晚唐诗人王的生活经历。文章中的许多结论,可以补订有关唐代的文献《登科记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等的疏忽。  相似文献   

6.
现存史料中关于唐代进士科状元的记载颇不一致 ,文章对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争议的六位进士科状元进行了考辨 ,澄清了《唐才子传》、《玉芝堂谈荟》以及《登科记考》等书的一些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补充《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已载之31位进士出身者的生平事迹与家族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墓志包含许多唐代科举资料,其中明经科及第年份可考者二十人,年份不明者三十九人,均对《登科记考补正》有补苴价值。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及其他墓志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考证,补充了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尚未记载的部分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出身者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逐一考证唐代前期孙伏伽、颜康成、宋守节、弓嗣初、许旦、吴师道和姚仲豫等七位进士科状元的史料来源与身份真伪 ,澄清了《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等书的一些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新近出版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所载史料,增补新见唐人登科者凡52人,其中进士11人,明经30人,制科8人,武举1人,科目未详2人.增补新发现的唐人登科者25人的佐证史料.  相似文献   

12.
齐己交游考     
文章依据齐己诗集———《白莲集》(四部丛刊本)以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十国春秋》等相关资料,详细考证了齐己与郑谷、曹松、贯休、修睦、贯微等之间的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华法系一个重要特征,其实质是通过儒者的活动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转变为法官审判的依据或法律条文。从零星记载的汉律条文中可以窥见:在汉代,这一现象已经渗透到立法、司法中。立法方面表现为对"孝"、"尊老爱幼"及家庭伦理等基本原则的维护;司法方面,表现为"春秋决狱"。此后,在汉律影响下,传统道德继续其法律化进程,至《唐律疏议》的出现,则标志着这一过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试策是唐代科举的重要试项 ,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文体。唐人取士科目众多且复杂 ,类明经是明经系列中与明经科相联系和类似的专业性极强的科目 ,主要包括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 ,各科考试皆仿明经 ,但多有“专业”考试 ;其中有试策 ,而试“帖读”尤为一般论者所罕及。类明经在唐代科举中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产生、传播与流传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探讨唐代经、史、子、集四类典籍整理、产生与流布的总体情况、基本特点和内外根源,认为唐代的尊孔崇儒、科举制度、文学繁荣等是唐代典籍得以集中整理、大量产生和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益初仕诸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 ,读者无所适从。究其原因 ,乃是对唐代选举制度不熟悉 ,从而以讹释讹。本文通过考察唐代选举制度 ,结合李益生平事迹及轶闻 ,辨明这些久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代儒家类丛书的编纂大体经历了明初汇纂注疏、正嘉自抒议论、隆万浅说评点、启祯儒经新说四个阶段。明代科举制度、科举的主试文体、举业文风等都影响着儒家类丛书的编纂,使其形成了重视群经总义、注重指导举业文章、遵从规定注本等特点。儒经思想学术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取舍,决定了明代儒家类丛书编纂的复杂性——阐说儒理又要兼顾功利,秉承程朱也不回避阳明,兼有经学和文学的性质、学术与治道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乡贡取士是科举取士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从社会下层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与西周时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宋代的乡贡取士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一种类型逐渐演变为一种层次;这种发展不仅改变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结构构成,使其出现平民化特征,而且直接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促使士族逐渐出现了官僚化和中央化的倾向。然而士族在官僚化和中央化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个地方化的过程。对隋唐时期有关居于乡里的赵郡李氏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考察,可以发现隋唐时期士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主导权,而这正是造成唐代河北地区与中央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