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属于两大不同体系的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开始了中印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佛教经录正是这一交流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2.
属于两大不同体系的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开始了中印文化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佛教经录正是这一交流过程中留下的文化宝藏.一佛教文化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弘佛法,派遣僧人四处传教,印度佛教文化开始扩散到中亚细亚各国.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有记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看,新疆的多元历史文化区主要以地缘文化圈为特点,每一地缘文化圈都有族体和信仰文化叠合其上,形成了多元叠合的文化区形态。在当今“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被加以不同强调的情况下,重新思考被忽略的“地缘文化”,或许对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生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看,新疆的多元历史文化区主要以地缘文化圈为特点,每一地缘文化圈都有族体和信仰文化叠合其上,形成了多元叠合的文化区形态。在当今"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被加以不同强调的情况下,重新思考被忽略的"地缘文化",或许对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生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印度传教徒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和中国的香客们纷纷跑到佛庙去朝拜神灵,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佛教文化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印文化艺术深厚的渊源联系。近年来,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尽而深入的考察。特别是中印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这对揭示人类四大文明遗产中的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广泛联系,展现东方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印文化的比较研究尚处于发掘、梳理和描述佛教文化如何在东移的传播过程中向中国文化圈渗透濡化和演变的经历,从而解释佛教在中国获得广大“市场”的民族文化心理原因。然而却普遍忽略了佛教文化以外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分析这两大文化系统所蕴涵着的东方文化方式(包括审美方式、思维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教与日本大化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具有五千年可考历史的中国文化,是亚洲文化的伟大代表。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东方正教文化、伊斯兰回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一起,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五大文化形态。与其他四种文化形态一样,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有着广阔的国际涵盖范围,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国为圆心的文化圈。作为成熟的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儒教渗透在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圈以外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日本历史上足以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的大化革新,其政治思想基础和政策策略指导就是中国的儒教。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圈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圈是具有共同文化因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的复合体。文化圈有小、中、大之分,语言文化圈为小文化圈,文字文化圈为中文化圈,人类文化圈为大文化圈。本文从地缘政经、肤色人种、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对人类文化圈作了简要的概括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人文环境是一个文化活体,它包括特殊的地理环境,同时也包括活动在这一自然背景上的一种经济模式、社会群体关系,民风民俗以至方言俗语等构成的语言环境,因而我们说它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在特定时空交叠点上展现其文化序列的整体位形。它是一个文化圈,同时也是文化层和文化区,是人  相似文献   

9.
河湟民族走廊地处中国地理几何的中心,是我国北方蒙古高原游牧文化、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圈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集重叠地带.它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在生态、经济、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尤其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文化共构了河湟民族走廊文化的表里结构,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嵌入式的区域文化特点,是我国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积淀最为深厚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区,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麓五乳峰下的丛林之中,以禅宗和武术闻名于世,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观:少林文化。少林文化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包括少林功夫,禅.寺院建筑、碑刻等.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少林已经成为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适应现象,不仅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定社会中,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以适应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需要.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告诉我们: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个人都在随时跳入或正在跳入不同的文化圈(文化圈:指社会现实中某种文化的独特体现。它反映了特定文化主体的行为、思维、情感方式的趋向和特点)中。这种从一个文化圈跳入新的文化圈就必然出现社会适应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旅游资源中,涉及佛教的人文景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英文导游面对有文化差异的外国游客,如何准确传导中国的佛教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指出,要准确传导中国佛教文化,英文导游一要做到传导佛教文化与儒道相融合,二要做到传导佛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相交融,三要做到传导佛教文化与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有其民族性和继承性,从而使每一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巫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许多方面,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也更为精、粗混杂.不过,在上述文化中,儒家文化当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研究儒家文化.为此,本文拟就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儒家文化在中国建设现代文明中的  相似文献   

14.
京杭运河文化是以漕运目标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合而形成的跨流域、跨文化圈而形成的文化综合体。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京杭运河文化是水文化、是漕运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景观文化和生态文化。京杭运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京杭运河是文化廊道,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促进了各文化圈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分析京杭运河文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是: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化开发、珍惜自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两次大发展,形成了两个历史性高峰。第一个高峰形成发生在先秦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等,创建了儒家文化并且得以制度化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第二个高峰是宋代文化的复兴和新儒学的建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等。在经过佛教文化的长期冲击之后,儒家文化进一步吸纳诸子百家,特别是佛家内心修持的思想方法,产生了宋明理学、心学。新时期,随着世纪形势风云激荡,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迎来了第三个历史性高峰,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公司“品牌100”项目中几大佛教文化产品项目的负责人,我列公司的佛教文化相关产业充满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丝不苟、礼佛敬业已经成为我的日常行为指针。正如贾木云董事长所理解的: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点,是最早统一人群意识形态的信仰之源,信佛即要相信爱的大义。为了推动佛学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它至今尚活在当代社会及你我他的心中。所以,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及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等问题时,切不可忽略了佛教文化这一重要传统。最近一个时期,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承担了《中华佛教文化书系》的主要写作任务,并编纂有学术辑刊《佛教与当代社会》(第一辑),对于佛教文化与现代化之内在联系问题,正在进行认真的探讨。这里刊发的,是该所关于这一问题的某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转型的中华史学文化圈,既有史学观念、史书修撰及制度建设上的同频共振,又有融合族群特色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史学文化风貌。区域内史学文化的长期交流,形成了中华史学文化圈成熟稳固的体系,并以求真务实的一贯理念、和谐会通的精神品质、宁邦固本的价值追求作为文化底蕴的坚实支撑。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求,中华史学文化圈在密切区域关系、化解异质文化矛盾、增进史学文化板块相互间的吸引方面,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凡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范围而在文化上形成了某种共同传统并具有某些相似文化“特质”的地区,即指文化区。(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必然是在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的文化中传承和发展的,由于地理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言方音等因素,我国的传统音乐多姿多彩,在不同的环境中酝酿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中国音乐文化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以上所说的三点。本文拟就东北平原文化区与西北高原文化区民歌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一、重点歌种不同东北平原文化区体裁中有号子、山歌、小调,但山歌,特别是对唱山歌,在东北平原文化区民歌中几乎是没有的,民歌中以小调最有特色,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西北高原文化区的情况恰好相反,山歌是其最发达的体裁,其次才是秧歌、小调和劳动号子。这种情况的形成和它们各自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东北平原文化区以华北平原为主,山地的面积比较小,再者,它的气候属温暖带,受季风影响明显,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晴朗日照长。寒冷的冬季甚至长于五个月,这就给户外活动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山歌是在野外唱的,因此相对于可以在室内演唱的小调,山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