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美两国较量的一个舞台。美国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它始终关注会议的筹备与进行,它先是希望会议不能召开,继则希望会议成为一个反华反共的讲坛,或者争吵不休,不欢而散。唯其如此,亚非会议也再一次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周恩来以他的雄才大略和聪明智慧,把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遭到挫败  相似文献   

2.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为期四天的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勿庸置疑,重视和探讨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有关情况,是深入、全面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华民国外交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怀宇 《文史哲》2015,(1):69-84,166
1955年在荷兰莱顿召开了第八次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新中国应邀派出翦伯赞、周一良两先生参加。这是冷战开始之后,新中国史学工作者第一次与西方学者直接接触。翦伯赞不仅与秦瑞、谢诺等西欧共产主义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也对牟复礼等与会的美国学者表现得比较友好。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国的学术自由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历史由谁来书写等问题。中国学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正清认为中国存在着潜在的人口问题。西方学者在会议期间的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争论,他们批评中国存在学术不自由的问题,并担心马列学者可能会将在历史上起过较大作用的胡适等人排除在中国历史书写对象之外。翦伯赞和周一良显然对这些问题主要站在政策性立场上进行了坚决反击。揭示莱顿汉学会议作为冷战后东西方学者第一次实际接触的重要性,可以为了解冷战学术史上政治和学术之间相互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今年六月在苏州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也有部分从事美国史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国内一些报刊编辑部也派专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共八十四名,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有六十八篇。会议总结了第二届年会以来的工作,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会上丁则民教授作了出访英国和希腊的报告,齐文颖副教授报告了在美国学习的一些观感。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并对今后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做了部置。 会议就美国史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大学、杭州大学联名主办的“中国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杭州市柳莺宾馆召开。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在祖国大陆上举行的第一次宋史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断代史中第一次召开这样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共67名,其中教授和相当于教授学街的24名,副教授23名。这些学者中,有我大陆学者39名,香港地区学者3名,美国学者8名,联邦德国学者  相似文献   

6.
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和各方立场,通过出色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打破了美国使会议无果而终的企图。这次会议不仅使印度支那和平得以实现,缓和了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也使中国南部边境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中国代表团还抓住机会,积极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使中英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善,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关系,并打开了日后长达十几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大门,使中美两国有了一个直接的正式沟通渠道。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是中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1925—1926年的中国关税特别会议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文主要考察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确定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六至八七年,我在美国威克森林大学执教期间,曾参加美国各种学术会议三次,深感他们的这类会议和我国的很不相同,为了互相取长补短,有向我国读者介绍之必要。我参加的三次会议是: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阿特兰大参加美国南大西洋现代语文学会年会;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在纽约参加美国全国现代语文学会年会;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又去阿特兰大参加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会议期间,我了解了美国学术界情况,与美国同行交流了科研成果,结识了一些美国学者,会见了不少新朋旧友,收获甚多,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制订了美国联邦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史学界对这次会议做过大量研究。虽然绝大多数史学家不否认费城会议的保守性,但对这种保守性的本质、根源和表现的解释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亚裔美国人的故土利益游说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族裔游说普遍面临的爱国主义困境,亚裔内部多样性导致的重大不团结,亚裔次族裔故土间的相互矛盾。这使亚裔美国人故土利益呈现高度分化,主要包括完全对抗型、部分对抗型和非对抗型三种:完全对抗型游说很大程度上会使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利益零和博弈在美国国内政治得到完整体现;部分对抗型游说使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显著映射在美国游说政治中;而非对抗型游说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为应对亚裔美国人游说的可能发展,中国需要准确判断美国族裔游说的未来发展趋势,准确判断亚裔内部各次族裔团体的游说能力和影响力的可能变化,预判未来涉及中国的游说议题的可能发展。中国应以上述判断为基础,以亲大陆华裔为核心,联合友好的亚裔次族裔团体和其他族裔团体,推动亚裔游说朝向有利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鸦片的政策及其禁烟的努力经历了一个演化的过程,即首先由美国国内的禁烟开始,然后将目光转向了远东的属地菲律宾,并在菲律宾开展禁烟运动。1906年,晚清中国的禁烟运动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来倡议国际联合禁烟,将禁烟运动国际化,即由一国的国内事务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拉开了禁烟运动的序幕,由民族主义浪潮所激发的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也迫使美国作出了让步,支持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国家的身份参加国际禁烟会议。  相似文献   

14.
文献索引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21-23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正因如此.八七会议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八七会议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的总结、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八七会议相关人物.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八七会议与中共五大的关系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八七会议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期刊、图书关于八七会议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一次颇有收获的《纲要》学习会──浙江省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述要1995年8月16日至19日,浙江省社联在象山召开了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学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52个省级学会和9个市(地)社联的负责人及特邀...  相似文献   

16.
<正>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我国第一次大型的“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5月1日至6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有80多人,其中日本、美国、香港学者10多人。大家就下列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中国近代化的内因和外因大家一致认为,近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主要是指工业化和民主化,此外还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思想文化以及农业等方面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具  相似文献   

17.
1985年2月6日至12日,全国统一战线理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统战理论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这次会议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议题,着重探讨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特点以及有关民主党派、民族、宗教等理论问题。现将会议探讨的若干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2—3日,"国际儒学论坛·2012"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儒学与生态文明",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50余名学者出席该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裁朴仁国,亚洲和平贡献中心理事长、日本早  相似文献   

19.
香港“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述评艾晓明前段,在香港由岭南学院中文系,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1996年“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是一次颇富成果的大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新加坡、台湾和中国的学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教材第二次协作会,在教育部、广东省高教局和中山大学党委关怀指导下,二月二十日至三月十日在广州举行。协作单位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及武汉师范学院的有关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讨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制定统一的编写大纲。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大家认为:目前中国哲学史这门科学,无论是教材和专著,对历史的分期,学派的分野,人物的取舍、思想的评价、基本范畴的诠释,某些哲学家思想性质的判定等方面,都有不少分歧。中国哲学史远未形成稳定而严密的科学体系。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在于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