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林绘画是考察园林历史不可多得的图像材料,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将"士人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念运用于园林景图的表现之中,夸张表现园林中的自然元素,细致经营,构图巧妙,笔法率真,表达文人隐居林园的意态,突出了隐逸的主题。在笔法、构图与意境营造上都匠心独运,将内心的学养与情愫自然的融入园林绘画创作中,把自己对艺术高雅的追求体现在园林景致的描绘中,传达着"士气",并采取各种艺术手法甚至改变园林实际的样貌达到超逸的"天趣",在画中博古纳今,挪用文人绘画中的图像,或是夸张处理园林中的自然元素,营造超凡绝尘的园林胜境。  相似文献   

2.
在对待客观物象的审美态度上,石涛主张移情说,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画语录·海涛章>中.通过审美移情而获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即物我同一.通过我与物的同化,由此感受到物物之间的同化.同化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是一种替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寻求替代的过程.石涛在审美判断上提出"不似之似",这是形神关系的理论延伸.  相似文献   

3.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4.
文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对中国画风格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人深厚的学养与性情是文人绘画形成的起因,文人的处世哲学不同程度的作用于文人的绘画理论与实践;文人的归隐行为成为其绘画平淡阴柔风格产生的客观条件;文人绘画作品阴柔之美与传统“道”的理论中虚实、阴阳互动的客观原理在思想上有直接的联系,虚实互动的阴阳观直接影响了文人绘画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八大山人是历史上著名画僧,与石涛、渐江、髡残并为清初四大画僧。 石涛、渐江、髡残主要画山水,而八大山人画花鸟画,偶画山水。他的绘画对其后的花鸟画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八大山人只是画僧,而不是高僧,宋以后真正能称作高僧的大约只有弘一法师了。八大山人出家的原因基本上是政治的失势和生活的无奈,后来他也就把做和尚和道士当作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了。  相似文献   

6.
王维"才气秀拔,益辅以学",又受到盛唐灿烂文化艺术的熏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不但是卓越的诗人,而且工草隶,精通音乐,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的画家,被尊为画家南宗之祖.从他现存不多的绘画中,亦可窥见其笔墨宛丽、气韵高清,真思卓然的特色.王维诗画并臻其妙,真可谓"尽收万象入奇笔,画与诗境俱峥嵘". 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王维的山水诗即臻于入神的境界:色彩明丽,景象鲜明,而又融情于景,情彩结合."真所谓有声画也"."诗中有画",富于画意美,  相似文献   

7.
清初四画僧之一石涛,被著名画家吴冠中尊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石涛所著《画语录》共十八章,吴冠中称其为"货真价实的国宝"。王宏印先生所著《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付梓已逾五载,但至今未见任何评论文章。《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以下  相似文献   

8.
孔令忠 《晋阳学刊》2002,(2):105-106
审美过程、方式及其内容存在于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创作对象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融合而非相对立的;创作最原本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单纯而一致的;创作形式与状态,其现象是变化的而其内在却是统一的。石涛所创立的“一画”之说,涵盖的就是这种审美内容、方式及其过程。因此,“一画”的意义,首先存在于审美观念之上,而非仅仅局限于绘画方法方面。透过“一画”,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的理想,感到的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人生以及积极创造的呼唤,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绘画艺…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是画内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哲学性以及抒情性.它在传统绘画里以其平淡天真、写意抒情的独到画风,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1.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花鸟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艺术家试图将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玩,反过来.文人生活环境的设计也以绘画理念为本."文人画"即文人在诗文之余创作的绘画,消遣性与自娱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书法是中国文人从事造型艺术的基本条件,文人最普遍的技能训练是习字,汉字属于一种抽象的绘画,所以他们要进行艺术活动,最佳的选择只能是绘画.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痴狂,并将它看作智慧的传达.历史上不管什么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容忍或关注的态度,痴狂就成为中国艺术家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艺术表现方式.由于艺术创造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所以,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  相似文献   

13.
梁燕  张同标 《船山学刊》2016,(1):105-112
《画继补遗》撰写于元初大德二年(1298),是关于南宋绘画史上唯一的一部古典画学专著。作者庄肃生活于南宋末年,是文献故家,性嗜聚书,富藏书画,精擅赏鉴。《画继补遗》大体上师仿邓椿《画继》的画家分类体例,厘为上下两卷,卷上记载"搢绅暨诸僧道士庶",表现出对天趣、清幽、雅洁、清致等文人意趣的倾慕,卷下记载画院画家和所谓的画工(众工),对马远和夏珪等人的批评意见尤多,后者甚至有"极俗恶","滥得时名"之评。全书总计记载画家90人,始于绍兴,终于德祐,是后起画史著作如《图绘宝鉴》、《南宋院画录》的史料来源,而后者征引零落不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问里讲究"体用",中国古典美学本身便是"即体即用"、"道器不二"的自洽系统。元代士人及画家便是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展开对画学的思考,"体用一元,显微无间"的思想使得绘画逐渐被确立为"发明本心、陶淑心性"之工具,成为直指人心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2):137-141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引进西方写实画法,以反对近世文人之末技的"文人画"为起点,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几十年来,颂扬者称赞他的画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批评者指斥他破坏了中国画传统。其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只表现在画法层面,绘画的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并不能等同。他写实风格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亦面目迥别,但他的作品主题以托物寓兴的象征表现手法为主,仍是与传统文人画精神契合的。  相似文献   

16.
宋代帝王大都推崇佛教,因此士大夫文人也习佛成风;而佛教(主要是南禅宗)的世俗化转向及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更为宋代士大夫文人在佛禅义理的沉潜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大开了方便之门。佛教对宋代文学的影响至深至广,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相对而言,宋词受佛教的影响较小,但词是有宋"一代文学"的标志性"产品",虽然"词为艳科",专主情致,侑酒佐欢、遣兴娱宾是其主要功能,然而填词既然是当时士大夫文人文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就不免渗透着他们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也就不难从中看到或感受到词人与佛禅的不解因缘。  相似文献   

17.
明清科举,录取比例相对于应试者而言是很低的。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大多数士人实际上都无法通过进士试来获得功名,即改变自己天生而为"民"的身份,艺术家只有通过其他渠道提高自己的声望,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意识。清黄钺《画友录》以实录的精神为芜湖当地的画家立传,实可作为明清普通画家艺术生活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画家"工诗"、绘画具有"士气"以及特立独行的事迹等使画家从普通民众身份分离出来跻身文人士人阶层,提升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它不仅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体现自然的美,更在画者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和同构契合中创造了第二自然,创造了最高的美:人内在自由的实现.人不仅依附于自然,并且在理解与接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生态美学角度看,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诗人.苏轼在<书文与可墨竹并叙>中写到"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又说文同"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1]对文同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钱钟书<宋诗选注>也说:"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系起来,为中国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2]宋诗的发展历程上文同确有其独特贡献,文同以画入诗,创造了诸多色泽鲜润的诗歌意象,文同还是直接以绘画技法和绘画精品来比拟自然风物的第一诗人.  相似文献   

20.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