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冯永刚 《南京社会科学》2012,(5):129-134,140
制度、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对人性之善恶的预设既是道德教育不可规避的核心命题,也是制度安排必须回答的前沿问题.制度安排中包摄的行为规则、人伦规范和道德诉求,对人性的塑造和改造之效不可低估.制度安排影响着人们对道德教育中所含规范的认同程度,关涉到道德教育所处社会环境的优化状况,决定着道德教育所需成本的高低.要促进个体道德完善,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调动个体的道德自觉固然重要,得当的制度安排亦不可缺.  相似文献   

2.
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康之 《学术界》2003,(5):125-135
长期以来 ,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对道德教育的迷信。其实 ,道德教育有时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教育只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承才有意义。道德教育的结构性缺陷在于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极大反差 ,社会成员的道德获得途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社会生活赖以展开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来说 ,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把治理秩序的获得寄托在道德教育之上 ,而是应当着力于制度建设。对于公共管理来说 ,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建立起道德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就传统道德而言,其现代价值不但是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也是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条件,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接着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启示,进而提出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道德教育的价值结构与运行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冲突.西方价值观冲击面前的无力感;传统与现代冲击中的无用感;现实操作中的无位感,使中国道德教育陷入困境.于是,中国道德教育就面临三大课题:世界化;现代化;现实化.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道德教育的这三大课题在理论上的要求就是要实现三个接轨:中国与世界接轨;传统与现代接轨;理论与现实接轨.实现这些接轨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部或切入点.为此,就必须在中国道德传统中寻找根源动力与源头活水,并对此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确立起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结构与运行原理,寻找到现代道德教育的民族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建设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确实可以产生一种向上的感化力量。但是,如果道德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与现实,就可能导致人们思想道德的滑坡。因此,道德建设可靠的途径,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转化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制度,逼使一些不自觉的人“必须道德”,以保证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不能只关注普通的道德原则、规范 ,更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和经验中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 ,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获得生命的活动中去 ,让学生有感动、有理解、有体悟 ,使他们视道德教育为自身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道德人格危机的表现为:道德人格的物化,道德冷漠,道德耻感缺失,道德人格分裂。新时期道德人格危机的原因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陌生人社会促使道德人格平庸,与道德相配套的制度存在漏洞和缺陷,道德教育的薄弱使人格形成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8.
主张制度伦理的学者以制度和伦理基本功能一致、道德具有非强制性的局限、制度与伦理因此可以互补、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有利于道德实践四点理由证明制度伦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其论证和分析存在四个方面的误识:(1)混淆了两种规则体系功能上的本质差异;(2)错误地理解了道德的局限性;(3)忽略了制度与伦理互补的前提条件;(4)对制度伦理化、伦理制度化的实践缺乏历史的省察反思。制度和伦理分别代表社会的两个规范系统,承认道德的重要性,就不要将它与制度"化"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在于没能解决好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问题。反思过去道德建设的实践,主要的问题是过于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制度伦理的建设,注重道德要求的“软”约束、忽视“硬”约束。所以,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把社会道德规范制度化,通过制度的过程来施加对“经济人”行为的强制性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鑫 《兰州学刊》2007,(10):211-214
<论语>与<圣经>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基,过去我们只关注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文章通过道德教育这一平台寻求两书的共同之处.在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目的、道德实践、道德依归、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对象、道德典范等方面对<论语>和<圣经>若干的相似之处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古老文明最初都有着共同的道德观念,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努力从先辈继承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使得新时期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突围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中,传统道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撼动,并因此出现了断裂,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近代中国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修身科应运而生。从臣民的教化到国民的培养,从个人私德的修炼到国民品性的完善,从传统的教化灌输到学生本位的课程教育,在修身科的这一历史嬗变中,传统德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却未彻底实现,因此在国民塑造上也仅是缺位的启蒙。  相似文献   

13.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德育要结合时代特征,增添德育教育内容,拓宽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杜威道德教育有关理论的分析,从社会标准这一新的视角阐释道德及道德教育,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和推进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社会组织,也是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天然实体。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道德经验,其对现代家庭教育极具启示:有耕读传家的家训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孝亲忠君的家训有利于感恩品德和责任意识的养成;惩戒性规范教育有利于提升抗挫折能力;道德教育强调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子成人的道德理想主义尤其应当成为现代家教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公民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精神品格。高校传统德育由于过多地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使得公民精神的培育缺失。因此,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现代德育理念,培育具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高校德育新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王钢  莫晓斌 《云梦学刊》2011,32(1):121-122
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现代德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了高校德育根本目标的转变、揭示了德育的时代任务、推动德育内容创新、为德育提供了原则借鉴及方法论指导,这客观上为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德育与美育举足并重,两者密不可分,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德育与美育的关系,阐述美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将德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