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承认,所谓历史,虽然不是根据某种先验理性原则,象大本钟那样准时准点地按照事先定好的节目单上演的活剧,但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事件的杂货摊,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无论是以历代王朝的更替为线索来书写中国美学史,抑或是象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出生、活着和死亡一样,把中国美学史分为“发端”、“展开”和“总结”三阶段,都是非逻辑、非历史和非美学的分期法。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中国美学自身运动的内在原因和逻辑线索,看不到每一阶段作为历史环节必然产生的根据,也看不到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的否定和扬弃,因此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和理论上的价值。事实上,中国美学史的分期,决不是学究式的经院哲学问题;它的意义,也决不仅仅只是为中国美学史的撰写提供划分章节的便利。正如我们将要证明的,它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界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评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质上要回答的,乃是中国美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作为科学的方法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研究中卓有成效 ,但不是普遍有效 ,而有一定条件。美学史的经典文本表明 ,它并不适合美学研究。美学研究应慎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鲍桑葵《美学史》中“逻辑与历史”的研究方法为线索,论述了美学史的两种主要写作方式,即偏于史料与偏于叙述,认为美学史写作的理想在于这两种方式的融合,并论述了“逻辑与历史”的美学史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前者是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是黑格尔以降直至当代人们研究精神历史的根本方法。尤其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当代美学史家更将它当作描述美学历史的第一法则。但具体的学术实践证明,想靠这种“统一”一劳永逸地解释历史只不过是一种神话,研究者最终往往是将历史搞成了检验逻辑的工具,历史发展也成了单色调逻辑规律的预谋。据此,我们认为,对历史方法存在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和历史本然状态的契合。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可能对宏观人类历史进程具有描述功能,但对充满人性激情和各种偶然因素的美学、艺术精神史却显得大而无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宏观的逻辑框架内,为微观的历史门类如美学史)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描述方法。历史的与心理的相统一便是这种努力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7.
贝纳德·鲍桑葵(1848—1923)是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著有《美学三讲》和《美学史》等美学专著。鲍桑葵是新黑格尔学派的美学家,他的美学见解和美学史观深受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给人以恢宏深厚的历史感。一、美学史是审美意识的历史而对浩瀚繁杂的美学史,鲍桑葵首先面临的是对于研究方法和原则的确定,而它们的确定又往往决定着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黑格尔在研究艺术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他不是孤立地研究艺术,而总是联系社会现象来研究艺术;第二,他不是静止地研究艺术,而总是把艺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鲍桑葵的《美学史》显然受到黑格尔这方面的影响。在《美学史》中,鲍桑葵批评了美学界脱离历史研究美学的倾向。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  相似文献   

8.
<正> 叶朗同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刘熙载有这么一段评语:“所以他和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不同.他不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家,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读罢《艺概》,掩卷沉思,我从这本黄卷中领悟到了某些极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从幽暗的过去发出的惨淡的微光,而是与当代主体审美意识的高扬一样流光溢彩.在他言简意赅评语似的著作中,一个隐含在内部的系统框架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徜徉于“象”与“意”,“结实”与“空灵”、“真实”与“玄诞”、“物色”与“生意”等美学范畴之中.通过周详、细密的比较、研究,他的思想迤逦前行,终于步  相似文献   

9.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美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受制于超美学的时代欲求 ,美学缺乏自身的学术基础 ,美学史的研究还不充分 ,《西方美学通史》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这部著作揭示的美学发展的“深层结构”给当代美学发展很好的启示 ,当代美学可依美学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清理各种遗留问题 ,将思想层次推进到“语言学阶段”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位置 ,以美学的立场为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知识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西方美学史》既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想象和价值诉求,又参与了中国当代美学学科知识的建构。在时代意图与学术理性、政治意识与个人感受之间,它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力量,实现对西方美学史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但在真知灼见和历史叙述的从容背后,也有难以言说的压抑和痛苦,有文本的矛盾和缝隙。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系中争议最大者,是基本线索问题。历史线索是一种形象性的表述,与通常所说的历史线条应是一致的。线索也者,应该是提首可以见尾,始终一以贯之。从前往后看,“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从后往前看,则隐然若悬一河流可见源头。当然,不能把线索理解为直线形,它是曲线形、螺旋形式的.“循此线索即可以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连起来”。因此,作为历史  相似文献   

13.
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 ,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文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 ,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 ,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吴功正先生把70万家的《唐代美学史》的撰写视为自己学术长旅的第四次弹跳。而一部美学史著作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其一为“关系”,其二为“交融”,其三为“流变”,从以三方面入手读解,指出《唐代美学史》是一部大气势、大境界并有大突破的大部分头美学史著作,是作者新近推出的一部由思辨美学走向艺术美学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5.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16.
“美在意象”是叶朗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不仅是对“美是什么”这个美学原理的核心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中国美学传统精神的历史提炼和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国际对话。作为“生存论上的复归观念”,“美在意象”命题不仅打通了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在存在精神层面的对话,而且也充实、明朗了审美活动作为人生境界提升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美学已经在多向度、多层次上得到学界的充分探究,但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有所欠缺。审视20世纪中国美学复杂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生态,研究者主要运用了知识型与思想型两种书写范式,从而使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呈现丰富的样态。知识型书写范式专注于美学知识的内在发展和美学体系内部逻辑化建构的书写方式,强调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与谱系性,并可以划分为具体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美学学术论争古今美学关系等三种类型。思想型书写范式将美学视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美学症候式研究方法与意识形态效应,将美学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进行有效整合,包括现代性角度主题史方式审美理想史范式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视野等若干类型。但是,在美学史研究和书写上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涉及20世纪中国美学原始文献处理问题、中国美学史书写的逻辑思路问题、中国美学精神提炼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的交流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纳入他成长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做了系统的解读,努力探索朱光潜美学对中西美学思想的接受史,并由此展开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论述朱光潜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都将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文章提出了关于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1897—1925)、"美学时期"(1926—1935)、"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8)和"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四阶段分期法。这个分期法既考虑到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更注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内在阶段性变异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美学热”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视也与日俱增。人们在致力于探讨美学理论,引进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同时,日渐发现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于是,一批有一定学术质量的论文涌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中国美学史专著问世了。这块曾经是一片荒芜的园地,萌发出簇簇新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