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特利尔市布吕肯街十号,是当年马克思诞生的地方,是一幢具有历史意义的房屋。这座建筑物于1727年建成,1933年曾被纳粹党占用,第二次大战后社会民主党收回房屋所有权。1968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  相似文献   

2.
<正>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观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这就是对人物性格作“卓越的个性刻画”。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別致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出了必须重视人物描写的个性化问题。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剧本中济金根“被描写得太抽象了”的倾向,要求他“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在肯定拉萨尔对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这两个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在济金根和查理的那场戏中对性格的描绘也是很动人的”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的,”从而要  相似文献   

3.
《中华魂》2013,(10):4-7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于1835年考入波恩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神话和艺术史等。1836年,他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1841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识,从此,  相似文献   

4.
一点质疑     
偶然一个机会读到《炎黄春秋》2006年7月号上署名李锐的一篇大作:《陆定一党是国是漫谈录》。这次“漫谈”是1988年所做的录音记录,据说是为纪念陆定一百年诞辰而在今年才整理发表的。这个对话和漫谈,确实涉及到了众多重要而敏感的“党是”和“国是”,其中就有好多足以混淆视听的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曲解。这里不妨先举其中的一个小例子。文中提到访谈参加者之一的某公,在谈话中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上一件并非无足轻重的历史事实。他说:“1985年我和×××到了西德,到了马克思的诞生地特利尔,看他的故居,有一个马克思家族的系统表,其中有他…  相似文献   

5.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尔利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名律师,曾任特尔利城律师协会主席。这位名律师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自由思想,曾被作为反政府的亲法主义者受到警察的秘密侦讯。马克思生长的莱茵省是普鲁士封建国家中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运动比较发展。马克思就读的特利尔市高级中学,更是自由主义思想比较活跃的学校,校长约·胡腾巴赫是当地著名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马克思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深受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启蒙思想的熏  相似文献   

6.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邦的莱茵区特利尔城,至今已经190余年.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钻研,顽强学习,不畏劳苦,勇攀科学高峰,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最辉煌、最杰出的贡献;他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一盏永放光芒的指路明灯,指引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沿着获取解放的道路不断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1818年搬进布吕克尔巷664号,同年5月5日,小卡尔就出生这里。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布吕克尔巷664号究竟在哪里,长时期已没有人确切知道了。1904年,社会民主党积极分子费里德里希·施内特尔在特利尔1818年的一张报纸上,发现一条很短的公告:“我已于五月一日搬进佩耶夫人的房子,布吕克尔巷六十四  相似文献   

8.
走进特利尔     
今年,我参加江苏省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的一次对外老年体育交流活动,出访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5国。在德国,我们一行人特地来到久已心驰神往的马克思的故乡——特利尔。  相似文献   

9.
读了《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4期陈东琪同志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文,颇受启发。但也有一些疑问,希望能与作者商榷。 陈东琪同志说:“在马克思看来,经济思想史发展的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的特征不同,二者表现为相反的运动。”“马克思在《导言》中把经济思想史发展的特征概括为从具  相似文献   

10.
拙作《“商品拜物教”并不是拜物教》一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1g83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7期作了转载)根据对《资本论》原著的理解,论述了马克思所命名为商品拜物教的经济范畴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归属于哪里的问题。所谓的商品拜物教是对商品  相似文献   

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首先谈形式··一” —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的五封信 平仑1 98。创刊号28 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探要 —读《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索松华1952 1 79 马克思与演讲 —纪念马克歇逝世一白周年 邵守义索松华1983 11 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对进步世界观的探索 孙霆1984 41 恩格斯致教·考茨基信中谈及的“倾向作家” 青水2950 2 55 塑造“四化”创业英雄形象,是新时期文学的光荣使命 —价习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架羽1980 24。 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  相似文献   

12.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离开我们已整整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仍葆其美妙之青春,它的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着我们为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奋勇前进。我们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坚持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发表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讨论。资产阶级思想家把《手稿》称之为“新的福音书”,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顶峰”。因此,提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青年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老年马克思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从而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即《手稿》的青年马克思反对《资木论》的老年马克思,否认马克思的思想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熊映悟同志先后在《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经济学周报》第22期、《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上海的《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上发表文章,反复说明他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论完善化”.他说:“如果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即:PP=K+AP+GR.那末,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原理及地租论不是更严密一些吗?”并且以此为例来证明“《资本论》的某些个别结论,根据不足,未必能够成立.”①熊映梧同志的这些结论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研究的科学结晶,它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揭示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反覆证明,《资本论》所阐明的原理是科学的真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讲的潜在的过剩人口应怎样理解?在许多教科书中,都将“保有一小块土地”作为特征加以表述。例一,潜在过剩人口“是指那些在农村中多少还有一小块土地,靠经营这一小块土地和打短工过着艰苦生活的人。”(《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例二,“这是指农村失业人口,……这部分过剩人口所以是潜在的,是因为他们还保留着一小块土地……”(《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相似文献   

16.
读了陈谋箴同志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四期上的《劳动强度生产绝对剩余阶值》一文,深受启发。但对文中以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为据,认为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会在同一时间内增加绝对劳动量,同时增加剩余劳动,由它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并且认为《资本论》中《劳动的强化》一节马克思说明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绝对剩余价值。还认为若是主张劳动强度形成相对剩余价值,则就难于解释和坚持马克思关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的原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宗教和宗教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促使马克思重视宗教问题的原因,当然不仅仅是欧洲各国普遍具有的对基督教的传统信仰,这种信仰使每个人从一出世,就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本身,它决定了德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三百年来,宗教一直是德国封建诸侯小邦专制统治的思想意识现象。资产阶级要进行革命,就要粉碎宗教这一枷锁,要摆脱它的鄙俗气,也要绕开宗教哲学这一暗礁,否则,它就不可能有所作为。马克思就是诞生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他早年生活于其中的特利尔,则是这一文化历  相似文献   

18.
“人民”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人民”概念的理论前提是对一切神的批判;马克思对“人民”概念的把握是基于本体论层面;马克思把握“人民”概念的路径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坚持以现实的、劳动的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东方社会发展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之所以在晚年进行这一研究,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与《资本论》受到挑战有关。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可能性”设想是以其所处“历史环境”为依据的。“历史环境”是马克思突破其先前理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一个社会的“跳越”或“变轨”发展成为“可能”,而且能够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从而使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为充实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