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喧嚣之地。在本土女性意识与西方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交杂中,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滥用,造成了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对待性别差异与性别写作多元化的激进和浮躁,也使得其无法避免性别主义批判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女性主义批判中的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性别对立的意识,实现性别研究的中国文化语境转向。在研究公共性别经验的基础上,将当代女性主义带回到性别研究的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喧嚣之地。在本土女性意识与西方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交杂中,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滥用,造成了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对待性别差异与性别写作多元化的激进和浮躁,也使得其无法避免性别主义批判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性别对立的意识,实现性别研究的中国文化语境转向。在研究公共性别经验的基础上,将当代女性主义带回到性别研究的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引起了国内对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的关注。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三个方面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是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重要研究进路之一,它批判性地借鉴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和技术文化理论。其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也因此经历了从"技术-女性"研究转向"技术-社会性别"研究,到"技术与社会性别的文化研究"的变迁。其理论主张与经验研究的成果对增进技术文化与技术价值的理解,促进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所关注的是女性在传媒话语中的身份与地位问题,以及女性、女性角色在各种大众媒介文本中被描绘的方式,致力于唤起对传播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乃至性别歧视的关注,从而真正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主义在中国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具有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媒介现实,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对女性意识的认识是与中国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的语境现实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必须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与批评指向.因此,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反思,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语境,在把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用于分析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女性问题的同时,应把妇女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我国诸多妇女问题产生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联系起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7.
美国批判的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论题:多元民主、权力理论和社会性别。多元民主是批判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权力理论是批判的女性主义中的后现代主义合理因素;社会性别范畴构成了批判的女性主义的崭新理论视角和主要演进线索。批判的女性主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面理性与权力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本刊邀请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主持“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二月推出第一辑后,获得了相当反响,现选发与第一辑构成响应的第二辑学术专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主持人荒林的话】首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推出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赵莉《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上)和《网络时代的女性产品——再谈“芙蓉姐姐现象”》后,关于和谐女性主义话题、网络前沿和视觉媒介时代生活与性别的关系,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凌菁、梁瑛《网络媒介与女性话语的建构》回应了赵莉文章观点,提出网络空间是话语建设的竞争场所,女性话语建构有困境但更有机会;而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下)继续传媒环境观察,对于女性在主流报刊中的边缘位置作出分析;吕宏《电视剧中的母亲身份观念解读》,不仅从我们熟悉的电视视觉文本剖析性别构成,更深入探讨女性在收看电视剧这样的日常家庭生活方式中获得什么样的性别主体感受,指出,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给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上了隐性的一课。视觉和数字化的时代,为我们打破地域、种族、性别和文化的藩篱提供可能性与契机,但开始重新定义传统和习俗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困难呢?各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与我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一样,将秉持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学术原则,追求创新和高品位学术理念,期待您来参与和批评,欢迎您的思想加盟。联系网址http://www.alleyeshot.com邮箱alleyeshot@263.net  相似文献   

9.
本刊邀请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主持“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二月推出第一辑后,获得了相当反响,现选发与第一辑构成响应的第二辑学术专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主持人荒林的话】首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推出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赵莉《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上)和《网络时代的女性产品——再谈“芙蓉姐姐现象”》后,关于和谐女性主义话题、网络前沿和视觉媒介时代生活与性别的关系,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凌菁、梁瑛《网络媒介与女性话语的建构》回应了赵莉文章观点,提出网络空间是话语建设的竞争场所,女性话语建构有困境但更有机会;而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下)继续传媒环境观察,对于女性在主流报刊中的边缘位置作出分析;吕宏《电视剧中的母亲身份观念解读》,不仅从我们熟悉的电视视觉文本剖析性别构成,更深入探讨女性在收看电视剧这样的日常家庭生活方式中获得什么样的性别主体感受,指出,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给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上了隐性的一课。视觉和数字化的时代,为我们打破地域、种族、性别和文化的藩篱提供可能性与契机,但开始重新定义传统和习俗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困难呢?各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与我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一样,将秉持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学术原则,追求创新和高品位学术理念,期待您来参与和批评,欢迎您的思想加盟。联系网址http://www.alleyeshot.com邮箱alleyeshot@263.net  相似文献   

10.
本刊邀请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主持“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二月推出第一辑后,获得了相当反响,现选发与第一辑构成响应的第二辑学术专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主持人荒林的话】首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推出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赵莉《博客:假想的女性主义传播新基地》、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上)和《网络时代的女性产品——再谈“芙蓉姐姐现象”》后,关于和谐女性主义话题、网络前沿和视觉媒介时代生活与性别的关系,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凌菁、梁瑛《网络媒介与女性话语的建构》回应了赵莉文章观点,提出网络空间是话语建设的竞争场所,女性话语建构有困境但更有机会;而张京《“人民网”数据库2005年度性别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监测报告》(下)继续传媒环境观察,对于女性在主流报刊中的边缘位置作出分析;吕宏《电视剧中的母亲身份观念解读》,不仅从我们熟悉的电视视觉文本剖析性别构成,更深入探讨女性在收看电视剧这样的日常家庭生活方式中获得什么样的性别主体感受,指出,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给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上了隐性的一课。视觉和数字化的时代,为我们打破地域、种族、性别和文化的藩篱提供可能性与契机,但开始重新定义传统和习俗中的很多东西,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困难呢?各辑“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专栏与我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一样,将秉持民主平等和对话的学术原则,追求创新和高品位学术理念,期待您来参与和批评,欢迎您的思想加盟。联系网址http://www.alleyeshot.com邮箱alleyeshot@263.n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