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卫拉特”、“额鲁特”、“四卫拉特”、“准噶尔部”及“准噶尔汗国”等名称的含义,国内外有关学者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文章旨在说明从清朝至今,“卫拉特”一词,汉语音译“卫拉特”或“额鲁特”。“卫拉特”是胡都木蒙文“oirad”的音译,“额鲁特”是托忒文“oirud”的音译,两者均意为“邻近者们”。“四卫拉特”是一种习惯称谓,指归附于成吉思汗的四万户卫拉特百姓,不指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绰罗斯等四个部落。而准噶尔部、准噶尔汗国等名称都得名于准噶尔盆地(即ziiiin gar hotogor)。  相似文献   

2.
为停止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的长期内讧,巩固封建主内部地位和团结蒙古诸部落力量,为对付受满族奴役的威胁,1640年,在卫拉特的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倡议下,召集了卫拉特和喀尔喀封建主的准噶尔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大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规.这部法规是十七世纪蒙古史极珍贵的史料,也是封建制度时代游牧民族习惯法准则法典和社会法制的光辉范例。但是,尽管与会者发出了庄严的誓言,该法规关于卫拉特人和喀尔喀蒙古人之间政治协定的条款,不久即失效。在惯于利用蒙古封建主各个集团利益制造纠纷的满清宫廷阴谋策划下,喀尔喀—卫拉特王公联盟还没巩固,就发生了新的冲突和自相残杀的流血战争。可是在喀尔喀法规汇编中调整法律关系和旨在巩固世俗封建主和僧侣封建主阶级特权的某些条款,在1709年的《喀尔喀法典》这一法律汇编出现前一直有效,在中国理藩院《蒙古法典》(指《理藩院则例》——译者)编成前则部分有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额鲁特部的研究,是当前世界蒙古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额鲁特部名称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特定历史的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额鲁特”的考证,进而探讨一下北元时期蒙古社会的思想特点。“额鲁特”,清季史书曰卫拉特,是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探讨“额鲁特”一名称的起源,有必要谈谈关于卫拉特史方面的有关情况。蒙古汗国初期,东从黑龙江西到额尔齐斯河,南从色楞格河北及叶尼塞河上游和贝  相似文献   

5.
土尔扈特蒙古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与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喀尔喀、卡巴尔达之间发生过多次联姻。土尔扈特与杜尔伯特联姻是伏尔加河流域杜尔伯特部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修复双方联盟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杜尔伯特未随渥巴锡东归的关键原因。土尔扈特和准噶尔的联姻是双方联盟的纽带,可以促进部落间交流,增强彼此间团结互信,巩固联盟,壮大实力;但是,联姻的破裂对双方的内外政治环境都会产生长久而深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卫拉特史     
前言在这由命运、罪孽和欲望构成的世界上,转轮王成吉思汗曾以福荫之力占有属民,其后,人们却远离卫拉特而去。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些历史。四十万户蒙古,四万户卫拉特。所谓四卫拉特,第一是厄鲁特,因受黄妖挑唆,远徙而去;第二是辉特与巴图特;第三是巴尔虎与布里亚特;第四是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与土尔扈特。  相似文献   

7.
喀尔喀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卫拉特史诗相比,喀尔喀史诗搜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只有几篇研究文章面世。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其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中写道:“喀尔喀人也许忘了史诗的遗产或遗迹。总之,可以有充分信心地说,已经或多或少地销声匿迹了。”这一结论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不得不说,它不仅提出了有关喀尔喀人是否拥有史诗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搜集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热潮。比如,仁钦院士于1964年出版了他在1928—1930年间从宝力干省…  相似文献   

8.
一、右翼喀尔喀内讧 1662年,已与满清王朝结盟的外喀尔喀右翼蒙古发生内讧,喀尔喀左翼蒙古封建主出面干涉,又造成了两翼喀尔喀之间的不和,内部纷争开始加剧。1668年,刚刚取得卫拉特领导地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趁机侵入其东邻,喀尔喀蒙古封建主迫不得已逃入内蒙古境内寻求清王朝的保护。至此,满清统治者才突然感到自己已处于外喀尔喀蒙古保护者的地位。之后,康熙皇帝  相似文献   

9.
和硕特蒙古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驻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据不少史籍记载,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期,卫拉特蒙古由于内外各种矛盾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最后导致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分裂。1637年,继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之后,和硕特部又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大部南下青海,袭杀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击败四万部众,占据其地,分部駐牧。随后又于1639年出兵喀木(即原西康地区),经过一年奋战,征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及其反佛势力。1641年顾实汗进军西藏,平定藏巴汗。到1642年,青康藏地区大部已处于顾实汗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0.
С·Д·迪雷科夫蒙语音译、俄译、作序并注释,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出版,莫斯科,1981年。全书共148页。《伊赫·察基》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是蒙古封建法规的重要文献,也是喀尔喀(漠北蒙古)和准噶尔(西部蒙古)历史的珍贵资料。这部法规是1640年在准噶尔汗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下乌兰布拉地方召开的喀尔喀和准噶尔大封建主大会上通过的。《伊赫·察  相似文献   

11.
略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给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40年代有关蒙古语文学的主要论著兰司铁关于蒙古语(包括喀尔喀方言、卫拉特方言、蒙戈尔方言在内)语言学和词汇学的著作,关于蒙古语与突厥语、满洲—通古斯语,甚至朝鲜语、日本语在起源方面的关系的著作,关于阿尔泰语比较语法的著作,在蒙古学的语言学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布里亚特史     
俄国东西伯利亚的哈萨克游牧民、蒙古布里亚特游牧民、哈莫尼干游牧民,以及其他号称南方教徒的部落民,都是忠顺的臣民,他们的远古历史无文字记载。古人传说,卫拉特人和布里亚特人都是蒙古成吉思汗的臣民,他们的祖先是个名叫阿速罕的女巫。有一天,女巫在贝加尔湖边行走,发现一条青(牛亡)牛,嘴里直冒白沫。她心想,(牛亡)牛见了人不会有这种怪相,这肯定是天老爷暗示我和它有缘份,女巫尚未出嫁,顿起淫念,  相似文献   

14.
一、卫拉特学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兴起卫拉特学是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几乎涉及到蒙古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从整个国际蒙古学研究来看,它可谓是一个热门。除我国以外,苏联、蒙古、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卫拉特研究都已为时不短。其中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卫拉特学研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其蒙古学学术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卫拉特人不但在蒙古历史发展中对蒙古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疆察哈尔蒙古卫拉特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提出原属东蒙古的察哈尔蒙古,迁驻新疆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新的卫拉特四部。  相似文献   

16.
《喀尔喀法规》(亦汉译为《喀尔喀法典》———译者 )是蒙古历史、法律方面的重要文献。此法规首次制定于 1 70 9年 ,即 1 6 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制定后的 6 1年 ,喀尔喀被清朝统治 1 8年之际。1 70 9年 ,在今布拉干省右布林苏木布林罕山前伊邦河之地 ,喀尔喀土谢图汗多尔济额尔德尼及其近亲 ,王敦多布多尔济、丹津多尔济等三旗之诺颜、台吉、官员、博格达 (哲布尊丹巴 )之徒弟中的一些大喇嘛等 31人将首次议定之事称之为《三旗大法规》。从《三旗大法规》制定的 1 70 9年至 1 770年的 6 1年中 ,共集会 1 4次 ,将集会上议定之事增入《…  相似文献   

17.
康熙三十五年本《蒙古律例》(以下简称康熙本 )是 1 6 2 7- 1 6 94年间清朝针对蒙古而制定的法律法令的汇编。这个时期是清朝向中亚扩张的时期 ,也是它同一些反对势力不断进行战争的时期。期间 ,漠南、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 )领土上的一些独立的汗国 ,虽然进行了顽强的、长期的抵抗 ,但是 ,最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1 7世纪中叶 ,持续了近 2 0 0年的封建割据使这片领土分化成为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即准噶尔蒙古 )。漠北蒙古居住在蒙古的阿尔泰山、杭爱山以及杭爱山以东的地方。漠南蒙古各部落分布…  相似文献   

18.
满都赉阿哈剌忽是明朝中期蒙古鄂尔多斯部的重要首领,他出身于西方的卫拉特部落。正德年间,因反抗达延汗失败,他被迫和亦不剌一起进入西海。他在西海为蒙古开辟了新领地,为藏传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尔是18世纪在青藏高原享有盛名的大学者。对他的族属及其出生地问题,学界尚无定论。该文在考证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定益西班觉尔是青海蒙古巴特德部落人,出生于青海和硕特右翼部政治活动中心托勒地区,即令责德县河东乡之南的贡巴寺附近。其父亲是著名的四卫拉特巴特德部贵族多尔吉扎西,母亲是卫拉特准噶尔部人扎新措。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的英雄史诗》,副标题“口头与书面文学传统”。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作者С·Ю·涅克柳多夫。全书310页,32开,俄文。С·Ю·涅克柳多夫的这部著作是其长期研究的总结,这是一部论述各个蒙古部族英雄史诗传统的专著,所谓各个蒙古部族是指:喀尔喀、卫拉特、布里亚特、卡尔梅克、扎鲁特、科尔沁、鄂尔多斯、察哈尔、蒙古勒等等。①英雄史诗的研究是当前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