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颖 《理论界》2006,(6):200-201
本文主要分析了次要人物哈丽特在小说《爱玛》中的作用。哈丽特不仅在情节构思上被作者巧妙地用作织谜之线;在塑造主人公爱玛时,也是爱玛的自省之镜;同时还是读者了解奥斯汀要传达的爱情,婚姻观念的了悟之源。既肯定了奥斯汀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批判了思想上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J·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傲慢与偏见》、《爱玛》这两部小说中,反讽技巧成为 奥斯丁小说中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运用于人物塑造,还见于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并融汇在整部作品的构 思之中。  相似文献   

3.
抒情叙事散文刻画人物的目的与小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及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来反映生活;在散文中,尽管描写的对象有人、有事、有物、有景,但都是作者借以抒发人生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鲁迅是写人物的高手.他往往只是寥寥几笔,便能使人物神情毕肖地跃然纸上,传达了作者独到的生活感受与人生见解.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6.
班宇小说最突出的美学特征,首先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小说体现出厚重而深沉地介入社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他以沈阳铁西区工人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历史变革过程中底层人的伤痛.其次,他的小说以细节叙事取胜,具有强烈的微观叙事美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系列细枝末节的琐碎生活片段中,显出一种丰富、深厚之美.再次,他的小说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刻画出了一批底层者形象.这些人物性格饱满、丰富、鲜明,使他的小说饱含着一种深切的人性体验.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9,(4):81-86
《林氏》是《聊斋志异》中一篇较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极具"贤德"的理想女性。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语言特征是高频率地使用否定副词,其中包孕着很多值得深究的信息,隐藏着作者巨大的心理张力和情理冲突。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和《爱玛》这两部作品中描写了两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爱玛,她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圆形人物的特点。奥斯汀以细腻的女性视角,圆润、幽默、敏锐的笔锋,塑造了两位可爱又迷人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以其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以及在爱情和婚姻中潜在的道德力量受到推崇,倍受读者的喜爱。在伊丽莎白和爱玛身上可以窥探出作家本人的潜在思想和文化取向,展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中引用他人作品范围很广,有小说、戏曲、诗词、散曲、佛经等.从引用数量上看,仅小说、戏曲就有二十余种.作者或整段抄录,或部分化用,将这些取自不同作品的片断织入自己的巨制之中,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均起到各不相同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对《水浒传》的引用.《金瓶梅词话》所用的《水浒传》版本已佚,与其最接近的现存版本是清人翻刻的万历十五年(1589)天都外臣序百回本.《金瓶梅词话》直接引进了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并将《水浒传》的许多片段广泛地融入全书之中.在《金瓶梅词  相似文献   

10.
张福勇  张垿  刘文 《东岳论丛》2011,32(4):93-97
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爱.摩.福斯特,把音乐和小说视为姊妹艺术,认为最理想的小说即是达到音乐性的境界—节奏。不仅如此,福斯特频繁地在其小说中使用音乐。本文意在探析音乐在福斯特小说的主题展现,人物塑造,以及结构类比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其小说的独特写作特征,并希望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福斯特的小说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离婚>是一部有特色的重要的家庭题材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家庭,而且表现出作者关于家庭问题的多方面思考.其中塑造的"恍惚者"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小说反映出作者在生活的"诗意"与"物质"之间困惑,在情感追求与家庭责任的承担之间苦恼.其最基本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倾于悲观,即认为建立在现行的婚姻制度上的家庭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无奈的宿命.总的看来,老舍早期作品中的家庭书写明显有别于鲁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现代文学当时的走势.  相似文献   

12.
民初的日记体小说存在“男子作闺音”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读者的喜好以及中国的文学传统有关。民初的这类日记体小说比较明显地打上男性作者的烙印,作者按照心目中对女性的要求和期待来塑造女性,并且时常会提及女主人公的“愁”和“病”。从中可看出,男作者在借小说中女性的际遇来关照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诗歌是唐代小说诗意美最直观、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小说中融入诗歌,一方面使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诗的体式,有了诗的体式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小说叙事抒情化、内在特质诗意化,从而造就了唐代小说独具时代特色的抒情特性并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将“我”贯入小说之中的,郁达夫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却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当时写作这种包含作者身世“自叙”的作家很多,有早于郁达夫的鲁迅,也有晚于郁达夫的王以仁,以至女作家庐隐等.可是真正把“我”带入文坛发扬光大,而且经久不衰的要算郁达夫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我”的不幸,突出地映衬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我”的悲哀,始终流贯着时代和社会的悲哀.“我”,是郁达夫在全部创作中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当我们今天希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郁达夫时,不能不注意他这些为数众多的“自叙传”小说,注意小说中“我”的变迁与作家生活及社会时代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谈到鲁迅小说,人们会说,它们每一篇都有自己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果讨论起哪一篇是鲁迅的代表作,那么,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阿Q正传》。这不仅由于《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式的杰作,而且由于它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意旨。因而,从鲁迅的思  相似文献   

16.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其最完美的作品。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的叙述者尼克可谓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完美产物。菲茨杰拉德运用"目击者"型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描写整个故事,并借助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尼克的形象更加丰富完美,从而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整个作品通过尼克独特视角的叙述显得真实而又客观。本文旨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目击者"型叙事角度和圆形人物的构成进行探究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8.
才学小说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学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它是在清代中叶走向繁荣与成熟的。然而,借小说炫示才学的现象,则是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相伴始终的。才学小说一面展示才学,一面又略以寄慨。是故,其美学特征表现为:1)作者用小说兼营各种文体;2)作者要借小说炫耀个人的才藻辞章之美;3)作者在小说中刻意填塞个人的经史百家学问;4)作者以小说庋藏其生活时代的诸技杂艺之术等;5)作者以展才炫学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来表达其心志情意。  相似文献   

19.
战争年代的小说理论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具有与其他任何时期小说理论不同的新质。最明显地表现在小说人物塑造原则的时代性变异。然而 ,此时期的小说理论并非孤立的存在 ,而是脱胎于前代小说理论母体之中的 ,这不仅摭拾并强化了晚清以降的“工具论”小说观 ,而且有力地回应了 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论。此时期非主流的小说观念则奏响了时代合唱中变异的声调 ,表现出对 30年代乃至五四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坚守与复归。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