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钧 《东方论坛》2009,(6):62-66
文学需要创作主体将感性与知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属于时代又带有个人特征的作品。丁玲1930年代的创作转向是以牺牲感性和个体意识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冯至在1939~1946年的昆明七年中,创作了一生中评价最高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他在对“山水”的发现中寻找之于战时知识分子身心凝定的力量。而自《伍子胥》始,冯至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尤为体现在1943~1945年其一系列杂文创作中,他采用了怀旧的纵向深掘,以想像历史的方式去介入现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冯至几乎没有受到太多阻碍地进入到新的社会秩序中,他这种看起来“顺利”的转变,其实早在四十年代昆明时期就已埋下思想线索,因此,将冯至转变的历史节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社会转折期似乎并不适当,转变的时间线似应向前延伸。本文正是立足于冯至昆明时期的创作与思想发展,希图以此来分析和看待冯至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冯至《十四行集》的诞生有其特定的个人与历史境遇。1940年代,隐居昆明乡下躲避战乱的诗人得以与山水自然亲近,通过对自然的观看与冥想,诗人从平凡的境界和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了日常生活"隐藏"的"陌生"和"深远",由此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十四行集》展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学境界。而40年代战争的大背景使诗人意识到其个人经验与时代、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民族的苦难与个体生命发生着深切的关联。因此,感时忧世的现实情怀总是若隐若现地渗透在《十四行集》的哲学沉思中。"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诗人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坚韧与自觉、自我决断的意识与担当的精神,也感受到一个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四十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四十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进行总体勾勒 ,着重考察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及其小说创作的时代色彩、文化意蕴及特有的性别意识 ,通过系统的分析 ,找寻战争与四十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 ,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四十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社经历了诸多变奏。其成员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博弈的结果是,创造社最终被无产阶级革命规训,时代性的团体感情占据了个体的能动空间。创造社近十年发展变化中,个人浪漫主义最初创造了个体自觉的空间,当自我激情释放在同一方向的时候,以反对文学旧势力与栽植创造之花为使命,而个体生存空间与现实恶劣环境的冲突,也不失时机地造就了社员的协作意识;当革命思想蔓延开来的时候,个人主义理想被集体主义12号所淹没,个体激情最终让位给了集体感情。两者较量的结果,不是取决于个体与集体孰重孰轻,而是取决于个体激情的尺度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燕岭作家群"立足"燕岭"这一小而弥大的园地,把人生、学问、文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作出了值得重视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以抒情为底背,流露出深切的现实情怀,接通了个人生命和时代现实的关系。同时他们的创作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实现了文章之美。  相似文献   

8.
冯至创作于四十年代的《十四行集》表现出浓重的哲理性追求,这些诗歌往往通过身边习见的细小事物传达形而上哲理,并且对“蜕变论”思想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和偏好,而贯穿在整个《十四行集》中的是对于孤独与死亡的追问与思索。这些特色在他二十年代以抒情为主调的创作中已有所体现,《十四行集》正是对它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过程 ,即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意识在体育竞技中可视为是运动员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在体育竞技中又可分为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就战术意识而言 ,可分为集体战术意识和个人战术意识。战术意识对于获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和提高意识 ,是提高中国体育竞技水平的需要 ,理应受到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在其家族小说创作中有一种不为创作者的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直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自主情结引导作者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反映了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作品和崇高的美学景象。  相似文献   

11.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是杜甫千年之后难得的知音。  相似文献   

12.
告别40年代对生命存在的沉思鸣唱,50年代的诗人冯至又一次来到诗艺道路的十字路口。在强大的时代潮流面前,诗人与存在主义内省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渐行渐远,不由自主亦是心悦诚服地随波逐流,被时代之流裹挟而前。由是其诗性自我消融在时代意识和集体意识的洪流中,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导致艺术水平的滑坡。这一退变映射到人称话语运用上,虽然其表面形式与40年代相比并无二致,均以"我们"为核心,但其内涵实质已然发生巨变:由40年代存在主义"形而上"的言说主体沦为平庸功利的政治话语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冯至40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探索.他认为,"诗能解释自然",并有自身"公开的秘密";诗应该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展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创作中他坚持"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冯至在思想和诗歌创作方面经历了脱胎换骨之变,由早期的表现自我、抒写个性,变为对存在主义的现代性追求,这一转变为其在40年代《十四行集》巅峰时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艺术基础。冯至三十年代诗歌中的人称话语则亲历了这一转化过程,由早期诗中的“我”开始变为“我们”,诗性表达也由早期诗中的抒写自我变为对存在主义的言说,这种人称话语嬗变是诗人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冯至在1949年以后编选自己的作品选时,对1949年之前的作品进行了修改。本文通过校对和比较,揭示了冯至诗集新、老版本之间所存在的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1949年前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并且提示我们,必须重视现代文学中的文献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现代中国的传统价值信仰体系溃散历程和现代作家的“故事新编“为背景,通过对叙事诗《蚕马》的故事渊源追溯和详细分析,展现冯至独特“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以及隐藏“新编“之中的隐秘结构:试图重新回到传统经典寻找支撑自己灵魂的“少女“,而这种努力最终不过仅仅成为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17.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冯雪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也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诗人。他的新诗创作活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40年代初两个时期。他的诗反映了他从追求民主自由的青年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演进,也表现了的转变。他的新诗创作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真实的品性,追求思想和艺术的统一,给当今诗歌创作留下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对中国的现代新诗影响深远,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被引介入华。然而,他的一部带有精神自传体色彩的长篇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梁宗岱、冯至引入,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梳爬国外的研究综述,勾勒此书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前景,以便为将来的国内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