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窗设计"故事中王氏主谋之说,发轫于宋人笔记,在明清时期有不同的文本表现.其演变过程中的观念变化,正体现了作品雅俗风格的变迁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方法,对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这一故事在历代诗评、小说、戏曲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故事的演变轨迹,并进一步从题材和意象互动的角度,阐释桃花意象在推动故事传播演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中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可促进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及男女关系缔结.母题在历时性演变过程中,个案文本有一个单一叙事到民俗意蕴逐渐丰富的嬗变过程.多种异文对于接受者具有交互作用,佛经相关故事具有增殖性,在传播过程中相互触发、相互补充,故事演变过程中不断增添细节,丰富饱满.故事还往往与特定的地方区域风俗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真实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白蛇故事由来已久,从唐宋至明清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其间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人物形象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试图从这一演变过程来探析白蛇故事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怪异故事发展为演绎人性结构中情理冲突及融合的爱情故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本,关于其时代性,历来学者从小说史、语言学等立场多有研究。本文简略回顾既往主要观点,着重对该文本中的韵文体制进行梳理,并比照敦煌变文类讲唱文学及宋元说话伎艺的特征,结合其所透露的宗教倾向,提示此类文学文本呈现的历史时代的多层性。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演变过程,其起点应在元末,而其终点则应定为嘉靖元年即该本正式刊行之日。  相似文献   

7.
杨门女将故事虽在明代正式成形,并写入长篇小说<杨家府演义>,却是文学题材和相关故事内容长期发展演变,并应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结果.女将题材应是由唐代传奇中女侠题材发展演变而来,而杨门女将的故事创作又很可能直接受到<水浒传>的影响.杨门女将的第一代佘太君这个人物,可能早在宋朝就被虚构出来,但从宋朝经元朝,到明朝前期,无论是小说和戏曲中,杨门女眷都一直充当配角,而且亦未见以女将的形象出现.杨门女将的故事应是集中创作于明朝中期,而在一开始就有可能存在不同版本.从宋到明,女侠和女将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应是与理学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影响不断深入相一致的,这亦可看作杨门女将故事源流一个潜在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中,都有代表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机智人物。巴渝地区就流传着安世敏的故事,他被人们称作“整人大王”,同时也是智慧的化身。通过对该故事的田野调查,从故事的文本与传播语境两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历史小说具备独特的时间形态.不同于古典历史小说,它省略了历史年代,使过去的故事在现在时态上演.通过现在时态,现代历史小说凝聚作家的现实关怀;现在时态使历史小说呈现出追忆着的现在时与结果可预知的文本形态,从而追求同样故事的不同个性意味.这样,历史文本就在现实文本的映照下产生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玄宗类型小说可分为政治事迹、风流轶事与求仙问佛三种模式。总的来说,玄宗类型小说中的政治故事比较零散,而且基本没有演变;玄宗的风流韵事是经历了一个由批判——褒扬——批判的过程;唐玄宗求仙问佛故事则经历了由佛道可以分庭抗礼到抑佛崇道的演变。这些演变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表现出文言小说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以及白话小说文体的发展过程;第二,唐玄宗政治故事始终与正史相符合,而求仙问佛之事与风流韵事表现出离史实越来越远的倾向;第三,唐玄宗求仙问佛故事表现出了故事文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李谐生平及其《述身赋》的分析,认为李谐出使梁朝,于南北多年对立之后,在沟通南北来往、缓和南北对立局势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李谐其貌不扬而多学有识、善于言辞,使南中得到梁武帝等人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南北两方都以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自居的心态。李谐的《述身赋》真实地反映了在南北朝战乱之际、尤其当北魏末年朝无明主、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普遍希望有人结束乱状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具有史诗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没有"华夷之辨"的意识;在忠君与忠于国家一点上更重于忠于国家;这些都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人的审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古代审丑意识入手 ,探讨审丑意识的产生、发展以及中西审丑意识的不同 ,进而提出了感性学史上一个久已被忽视的重要课题 :中国当代丑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作为美学范畴之一的"丑",并不来自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孕育,而是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从西方引进的。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者对西方"丑"概念的最初引进,到将其纳入审美视野中考察,直至明确提出"丑学",学界对于"丑"范畴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而现代学术视野中"丑学"研究的异军突起,更导致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现代感性学中的“审丑”及其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催生作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先锋小说的感性学观念的变化——由审美到审丑的演进,进而论述了审丑这一先锋小说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实践派美学流派不同,和谐派比较重视对丑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如代表人物周来祥、邹华、牛宏宝等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对于丑的产生、价值、地位、审美特性、本质、特点等均有所论述,并逐渐使丑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谐派美学流派中的部分同仁之所以如此看重丑,这一方面与丑学在美学中的地位日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和谐派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否定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对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中对于丑本质的挖掘、审丑可能性的论述、丑特性的概括,以及把丑放在一个动态状况中来考察的做法,还是应该引起"丑学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电视、电影和网络成了大众最直接、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大众在娱乐时反叛传统的审美观,出现了强烈的审丑倾向。此文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恶搞三个方面对大众娱乐审丑的表现进行分析,指出要对大众娱乐时走进嗜丑误区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审美导向,最后提出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17.
中唐后期,韩愈继承、发展了前代文人的审丑意识,汲取了前人思想中有益的因素,适应时代的呼唤,变更了原有的审美观念,开拓出了诗歌创作中的审丑境界.他以奇崛突兀、狠重险硬的意境和创新的形式,幽默戏谑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曹锟与吴佩孚的关系,并非如史界所公认的"始终信任弗渝":从与曹相识到"崭露头角"吴佩孚未被曹锟所器重;关于第一次直奉战争曹吴观点相左;王宠惠组阁是曹吴矛盾的集中体现;曹当总统心切赞成先选总统后立法,而吴恰好与其观点相异;镇压工运方面曹吴意见亦有所分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是中国美女文学和丑妇文学的全方位开创者和代表作家.从形象学(imagologie)的角度来看,作为男性作家的宋玉在对"他者"(others)--女性的描写方面存在理想化与妖魔化的两极化倾向.他塑造的高唐神女和东家之子是十全十美的丽人和美神,他描写的登徒子之妻则是集天下奇丑于一身的丑妇.中国后代作家描写美女与丑妇都深受宋玉的影响与沾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