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互联网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与之相适应,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都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为解决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领域的新问题而专门制定了《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及录音制品条约》。著作权主体是著作权的享有人、行使人,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主体的发展与保护,是研究著作权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使得著作权保护得以扩张.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存在两种范式:市场范式和接近范式,基于该两种范式的不同认识,存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模式.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目的仍然是著作权人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基于该利益平衡的需要,对网络著作权需要给予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3.
袁蓓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34-37
"国际互联网条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意味着在网络环境下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保护机制实为迫在眉睫.应以加强网络复制权的法律规制为基础,以权利限制制度支撑著作权法上的"利益平衡",从而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磊 《学术探索》2003,1(8):79-81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传统版权制度的革命。法律应适应技术的发展 ,对版权内容进行创新。一方面 ,承认网上作品的版权存在 ,另一方面 ,赋予作者网上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的权利内容。同时 ,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版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以期在版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得到快速发展,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化.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经济成为一个利益巨大的经济部门,传统的著作权人希望将其对传统作品的权利自然延伸到网络世界,网络的既得利益者则希望网络层面的权益能得到传统著作权的扩大保护.  相似文献   

6.
国际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在很多领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互联网络对传统著作权的影响和冲击是比较明显的。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除了造成著作物的散布方式变得更为便捷之外,也降低了重制著作物的成本,但也考验著作物的保护措施是否足够,对于著作权利人的利益来说实在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列举互联网络对传统著作权的影响和冲击的方面,互联网中著作权侵权行为表现,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各类作品类型的重新界定,并对修订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提出了应处理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造成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新的利益冲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砝码。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应有所扩张,表现为公众对网上版权作品应有更大的合理复制权,但公众对版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传播权则应当相对缩小。通过对法定许可制度的批判,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谨慎设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探讨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的论文及专著不断涌现,论者们大都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角度研究保护的问题,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和行为的恶劣性已经不是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所能解决的,网络著作权在需由民法、行政法、经济法调整的同时,将日益需求刑法的调整。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犯罪对象、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及犯罪主体均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刑事行立法的规制已明显不足,建议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刑法侵犯著作权罪加以修订或进行有权解释,加大对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品传播面临易受侵害的风险:新型侵权行为方式不断出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帮助加剧了侵权行为的危害后果,非营利型侵权案件频频发生,网络传播侵权后果的认定更加复杂、困难。刑法介入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正当性在于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多发性及其社会危害的严重性。我国刑事立法应当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在犯罪行为中新增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将危害严重的帮助行为单独论罪;应当考虑网络著作权犯罪司法认定的特殊性,在保留"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的同时,以"侵权作品的数量"辅以"权利人的经济损失"作为该罪的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10.
李昕  刘渝 《理论界》2008,(1):65-67
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著作权的价值取向是弘扬利益均衡,而合理使用制度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正是以均衡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为宗旨的.合理使用制度同时也是著作权法中一个令人困惑和容易引起争议的制度.传播技术的革命对著作权法的冲击不断使合理使用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新出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更是对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 ,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法律规则产生强大的冲击效果 ,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对驰名商标而言 ,侵权人纷纷利用这一新的技术手段 ,采用各种形式对驰名商标实施淡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网络环境下驰名商标淡化的独特性 ,并采取相应的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未成年网民的增加,网络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并在现实生活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鉴于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作用机制的特殊性,有必要以"综合治理、宽严相济"为原则,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罚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何为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如何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的几种情况,提出了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网络教学系统的特殊功能 ,说明网络教学系统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目前“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应认真分析原因 ,提出网络环境下“两课”教学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历经千百年能够传承至今,除了其根植于民族民间而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外,其演绎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通过改编、整理、注释、翻译等方式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艺术潜在的文化、商业价值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对民间艺术的演绎作品日益增多,民间艺术演绎作品著作权纠纷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界定民间艺术与民间艺术演绎作品的概念对确定演绎者是否享有著作权以及确定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重要意义。民间艺术演绎作品权利人拥有著作权人的诸项权利,演绎者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等;与此同时,基于民间艺术演绎作品的特殊性,为保护民间艺术的纯洁性及有序传播与发展,应该对演绎者转让演绎作品、作品境外交易进行必要的限制,并要求演绎者负有保密义务。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针对新兴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热潮,文章着重研究物联网时代到来时,企业经营应当关注的发展方向与策略问题。作者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经营的特点,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调整经营发展方式,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从而探索变革时期我国企业经营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个人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数据”的重要性,网络数据的安全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在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数据安全进行研究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与个人信息紧密相关的“小数据”,这也是体现数据犯罪危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融合成为事实,这为我国现有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体系在大数据时代的适用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回顾了我国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发展历程,对现有的刑法规范进行了反思,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细化和厘清,明确了网络数据的含义、范围和类型,结合《刑法修正案(九)》中相关条文的修改,提出了我国未来公民个人网络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的升温,商标权的 网络生存也成为了议题。尤其是域名 权的出现,更使商标权的网络生存状况显得混乱而扑朔迷离。通过梳理商标权遭遇的网 络挑战及其与域名冲突的原因、表现,总结出网络商标权的特征、与域名权的区别,并为商 标权的网络生存保障提出了建议,以求有益于商标权的网上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国外对作品名称采取了不同的法律保护方法,其保护范围的确定以作品名称的独创性判断标准为依据。在我国,只有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能找到有关保护作品名称的明确规定,这对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极为不利。因而在我国,作品名称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其保护范围应当依据“体现作者智力投入”的独特性判断标准为依据来确定。同时,为了更加明确这一标准,在立法上应当列举不予保护的作品名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存在着立法不够系统、过于笼统甚至违反上位法的情形,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监管方式单一、力度不够等不足。而域外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监管机构和监管手段卓有成效。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新的监管机构或机制,创新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