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律诗十六种格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以五绝为核心简化为四种格式。五绝的四种格式的平仄具有二字音步、平仄交错、粘对联系、出仄对平和音步重音等五条规律可寻,并可以根据这五条规律推导出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  相似文献   

2.
格律诗的核心是重平仄,从这一核心出发,对以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宫廷诗坛创作的五言八行体诗歌的平仄格律进行了梳理,由此探察了唐五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从协调“诗歌的平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叶韵美学原则”之间的矛盾这一角度立论,探讨了格律诗平仄规律中隐含着“斜粘”与“斜对”的法则。  相似文献   

4.
近体诗平仄是《古代汉语·音韵章》“诗律”一节的教学难点 ,但高等学校历来的古代汉语教材对近体诗平仄格式例子的编写多数采用“方块结构”的形式 ,学生感到犹如天书。近体诗平仄四步教学法通过四个教学步骤 ,理论联系实际 ,向学生显示了推导平仄格式的全部过程 ,使学生对近体诗平仄的理论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5.
小王同志: 你来信谈到近体诗格律的学习问题,感到平仄格式难以掌握,希望能找到入门的方法。这里,想对怎样推求格律诗的平仄问题作个简单介绍,供你参考。 我认为,首先要以五言律诗为突破口。近体诗里平仄格式繁多,不便记忆,但如果先把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搞清楚,就可以简驭繁,据此类推出众多的平仄格式来。  相似文献   

6.
格律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律诗,分为七言诗和五言诗,平仄、押韵、对仗等都是只有一字一音的汉语才有的。——这是中国格律诗的特色,拼音文字绝对是产生不了这种巧妙绝顶的文宇游戏般的艺术的。 课本里的律诗都很“正儿八经”,其实,律诗也有不少有趣的,向来被认为“正宗的文字游戏”,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歪味”,但如果你了解了它们,却知道这种“歪诗”不失为一件高雅的趣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聂超群 《老友》2014,(9):42-42
正退休后,我爱上了写诗。刚开始,我也重视选词造句的韵律、写景抒情的含意,撰写了一些所谓的格律诗。因为我对汉语的平仄声调不太熟悉,自知写格律诗是"半桶子水",所以没有向报刊投稿。要写好格律诗,熟悉汉语拼音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五律定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五言格律诗定体于唐代,是古今论诗各家的一致看法。笔者舌耕之余,泛览历代诗话与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对如上结论,颇有保留,因不揣浅陋,亦想描绘出五言格律诗成长的轨迹,以就教于同仁与方家。 对偶,平仄、用韵是构成五言格律诗的三大要素,而讲究平仄和用韵更是五言格律诗质的特征,因此,本文在论述中,首先从谐调平仄上沿着前人行进的轨迹进行描绘,关于用韵和对偶,也会在本文的余论中涉及。文中引诗,一出于逯钦立先生辑校、中华书局版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似文献   

9.
词调的平仄通押主要是受音乐及文学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虽然平仄通押词调较少,却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原因各不相同。因为阶层的不同,词人创作的态度、能力及内容、受众的要求、趣味等都有不同,这些造成了诗客曲子词和民间市民词在平仄通押的表现形态并不相同。平仄通押是词曲共有的现象,不是区别词曲的标记。  相似文献   

10.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11.
旧体诗为适应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变化和发展而应有相应的改革。今人作旧体诗,应废弃入声,按现代普通话押韵,用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平仄取代古声调的平仄,并且对这种平仄句式允许突破和变通,写出近似古之"变体诗"的今日旧体诗。  相似文献   

12.
楚人朔 《老友》2011,(12):69-69
承接上期的内容.本期继续给大家介绍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平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创立了一个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新体系.方法是:按照题解和四角法,确定律诗首联出句的公式数码;根据律诗首句押韵与否以及律诗相对、相黏和相间的基本规律,推导出律诗的全部公式数码;再按照题解(律诗属仄起式或平起式)和将律诗划分成两个大组的原则(第l、4、5、8句为一组,第2、3、6、7句为另一组),即可由公式数码写出律诗的平仄,一览无余.本文应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和记忆律诗平仄的研究,致使纷繁的律诗平仄体系,变得容易读写和记忆,而被现代人所掌握.本文还将律诗的八种形态,六十四种变化,列表详解之.  相似文献   

15.
词的同韵及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复杂多变,甚至也更严格,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词与音乐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词的平仄、声韵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词被称为“长短句”,其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多变,也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体现出词体本身固有的风格特征。这些方面的特点都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偏正式成语作为成语的一部分,不仅在形式上有其自己的特征,在韵律上也和其他类型成语一样,有很强的节奏性。文章从声调的平仄以及各个音节的开合口等方面分析了偏正式成语,总结了偏正式成语在韵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漫谈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18.
再论汉语的特质——兼议汉英语韵律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语特质的研究,论者多从语法角度考察汉语异于西语的特性.立足于语言的音韵动力,从言语运用中的"韵律"切入,汉语特质在语文中的具体表现可有四个方面:1)言语运行的动力;2)汉语音节的自主性;3)音步结构的成词性;4)语流停延的基础性.而且汉语所独有由音高、音长所决定的平仄也体现了其迥异特质.  相似文献   

19.
近体诗成于初唐,学界早有定论。但近体诗格律的核心——声律(即平仄律)的源和流似还未被深入地研究过,人们只一般地认为它源于齐梁格律诗。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对称性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可予以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是最主要的声调组合方式,其余多是上述形式的变式,合律型和变式型占绝大多数,拗者仅占少数。实验结果表明:(一)按平仄区别不同声调搭配形式有一定理据性,但同一种平仄搭配形式,具体内容因声调组合而异,所以在随机和分类两种呈现条件下对认知的影响都没有显著差异;(二)分类呈现总的来说对记忆和保持的影响比随机呈现大,说明每一种搭配形式都有规律性;(三)规律和变异乃对立统一体,规律中加上变异才显出语言的节奏,所以完全和谐型成语中镜影型和旋转镜影型以及重复型虽占很大的比例,但仍有很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