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谈新世纪文学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90年代起,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热情日渐减少,文学本身的影响力也每况愈下。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梁晓声:这种现象肯定是非常正常的。再过10年、20年,文学的影响力还会减小。 与以前的文学的影响力相比,无论是政治学方面的,还是社会学方面的,甚至包括伦理方面的,当代文学都处于一种式微的状态。以前文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我们可以分析。比如在古典文学时期吧,那时连报纸都没有,也没有广播。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下,人们是通过书籍来传播思想,来认识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来对社会问题解惑。 到了17、18世纪,…  相似文献   

3.
享受宁静     
每一个黄昏,在静静的沙滩上,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夕阳里,闭目养神。他那飘逸的银髯,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有好几次,我都想问问他到底在干什么,但又怕惊扰了老人。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寻了个机会,道出了心中的疑问。老人一听笑了,他说:“我只是在享受一种宁静,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听罢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千:老人的确是一个高人呀!想想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里的现代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左右,被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绳索所缠绕,心被物役,疲惫不堪,哪里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享…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学习上,可以说我既没有受教于多少“洋”教员,也从未喝过“洋”墨水。中国学英语的人千千万万,究竟有多少人能喝“洋”墨水,在“洋”环境里泡出来呢?难道大多数人不是都像我这样土生土长,靠自己奋斗吗?如果说我还有所成就,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自学。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它为什么产生和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又为什么能够统治整个世纪的法国文坛,并且还影响到十八世纪?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和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任何一种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我历来不相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以外的某种冥冥之力在安排著的说法。但我有40多年的生活,又确实是在一种我无法与之抗衡的某种力量安排之下,与一个地图上本来没有的名字打上了感情的死结,一生都在。L甘情愿地为她流汗流汨、受苦受累,没有要求地追随著她、热爱著她、最後还要从属於她。她就是克拉玛依。我既没去过克拉玛依,也没人交给我为克拉玛依的任务,我鬼使神差地上了这条船,而且一上去就下不来我知道克拉玛依是在1956年,或许还要晚些,记不清了。那时我在中央建筑工程部文工团当创作员。有一天看材料看到了…  相似文献   

7.
路来森 《中华魂》2013,(18):6-6
感受第一个教师节,是在1985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的父亲是村中的一名民办教师。记得我父亲似乎是在镇上参加过一次会议,知道国务院通过了教师节的议案。教师也有自己的节日了,整个大半年里,父亲都处在快乐与兴奋之中,还常常在饭桌上给我们提到教师节的事。  相似文献   

8.
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经亲身经历可怕的时刻。那时,我最担心的就是耗尽自己的所有资产。大多数人要么继续挣扎,要么振作起来,可我不是这样。那时,我精神崩溃、肝肠寸断、情绪低落。  相似文献   

9.
聂华苓 《社区》2009,(11):7-7
《三生影像》如何出庐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次董秀玉跟我女儿蓝蓝说,你妈妈应该写一本自传。那时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写自传还不是时候。那些年.回到内地我是海外华人,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在爱荷华我是中国人.我到底是哪里人?连自己也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领域浸润得越久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冀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故此,当我扫描2010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时,总会把目光投注到那些在视野、研究范式、学术背景等方面呈现“跨界”姿态的写作上。透过它们,  相似文献   

11.
整体论意义观是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观察意义论的修正。它包括:拒斥语言的博物馆神话;观察句具有相对独立的经验意义;具有经验意义的是整个科学等三方面内容。它的目的在于拒斥先验认识.奎因认为人的知识不存在一种独立于人的实践的基础.证明不是在观念(或字词)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谈话和社会实践的问题。他强调观察句具有相对独立的经验意义,理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但并不是所有理论语言在经验上有自己独立的支点.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  相似文献   

12.
我并不是一个有很大理想的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活自己,还能挣点钱,还能有个公司使得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聚在一处,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我想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学记》对成就儒学的重要性(引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中国甚至全人类的问题,仍然是文化问题。而文化问题的重心,绝大部分却又落在教育问题上。不是教育有问题,而是人本身有问题,才需要教育。但教育又是人自己弄出来的,这样一来,人便是在问题中弄问题,这是一种至今还未解决的二难式。道家的老子、佛家的维摩诘,看到人类这一在问题上的二难式,他们不禁得病。彼等有病,是因为众生有病。为了治病,便产生了老子哲学和维摩诘经。其它往圣先贤的思想理论,也都是在人的这种二难式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古村落幽思     
无论是行走在北方的梯田还是南方的阡陌之中,我都会凝神与晚霞一般缥缈的古老的镜像,都会有一种拥抱的冲动。我不是那种以讴歌过去,附庸风雅为目的的怀古遗老,也不是一面歆享  相似文献   

15.
人在童年,总会有很多梦想,我也一样。记得那时,我最崇拜自己的爸爸,他是一名工商管理硕士,有本事、有能力。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瞄准成人高校1994年,我经过努力考进了一所区重点学校——曹杨中学。可是,由于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初中的学习生活,再加上中考时发挥得不理想,我没有考上高中,而是进了一所中专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呐喊》、《仿徨》一向被人们称为”遵命文学”。至于为什么称道命文学和遵的是哪一家的命,鲁迅自己曾作过如下解释:“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驻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①值得探讨的是:到底鲁迅所遵奉的是“那时”的哪个阶级的“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呢?鲁迅的话看起来似乎有些语意含混,往往为读者所误解。有人说当时的鲁迅先生从十月革命的“刀光火色的衰微中”已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曾赞颂过十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质疑全国权,徐东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始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口号,在我们看来,虽貌似开放,可实则封闭。长期以来,不少人不是以时代与世界的先进水平为标准来思考问题,而是总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年龄     
小时候看人写序或是作画,在署名的时候往往会注明“时年七十有八”、“时年八十有五”之类,那时我就会肃然起敬。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乐趣吧,因此也就傻傻地叹息自己太小,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我幻想着那时的心情必定  相似文献   

19.
<正> 沈先生所奉献出的绚丽多姿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丰富了我国新文学的宝库。今天,中国新文学之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谁也不能否认沈先生的一分功绩!在故乡的各族同胞看来,沈先生简直就是一颗灿烂的文学明星。判断一个作家的优劣,不是看别人为他贴上什么标签,更不是看他担任了什么职务,主要还得看他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沈先生和许多作家一样,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学理想,鞭挞腐旧,颂扬新生。先生将他对于祖国、对于人民、对于乡土山川的深沉的爱,倾注于作品,流露于笔端,表现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一种优美、健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一论、再论《茅盾短篇小说的浓缩艺术》二文中,是从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技巧方面来探索他是怎样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浓缩”在他的短篇小说里的,本文试从他落墨于人,却着眼于剖析社会的视角来进行探索,因为在茅盾的头脑里,时时刻刻都在负荷着整个社会。早在“五四”时期,他就针对鸳鸯蝴蝶派把文学当成“为游戏,为消遣”的东西而提倡“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这个“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观发展到4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