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千万别洒水     
我读中学时,家里还比较贫困,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成天劳碌也不见有多少收益。为了供我读书,父母除了种些粮食外,还另外种了块菜地,收的菜自己运到菜市场去卖,这样会比给菜贩子多卖几个钱,但是人挺受苦,需要在前天晚上就把收割的菜整理好,第二天凌晨就要起床去菜市场占位置,一直干到傍晚才能收摊。  相似文献   

2.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3.
每年秋天到了,父亲就在门前的土场上种上一畦菠菜。天气暖和,年前长出的小菠菜,过春节就可以摘几棵,放到供品的碗头上或者作为年夜饭菜的点缀。来年清明节,翠绿的菠菜涌满菜畦,父亲除了自己吃,还托人带到城里给我和弟弟。这菠菜绿色天然没半点化肥农药,真真切切的无公害食品,我们都喜欢吃。可是,种菠菜给父亲添了很多烦恼,倒不是劳累种子肥料等问题所致,烦恼的  相似文献   

4.
李保 《老年人》2013,(10):35-35
去年3月的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早晨起床去菜园摘菜时突然跌倒,已送往医院抢救……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请假赶往医院,一进病房,看到父亲的鼻孔上插着氧气管,仍处于昏迷状态,我的心陡然沉重起来。看到父亲一副欲去还留的模样,我心里不觉一阵悸痛。父亲贫寒出身,劳累了一辈子,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那些年,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3人读书,一直在广东打工。卖的是苦力,吃的是次之又次的饭菜……为了节省开销,父亲竟然连卷烟纸都舍不得买,烟瘾上来了,就拿我们用过的作业纸卷烟抽。母亲不忍心父亲这样苦自己,劝他要善待自己。父亲总是说:"等孩子们都读完大学工作了,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一个勇士。20多年前的一句“我要搬到城市去生活”,就把我们一家五口都带到了城里。勇者无惧,父亲毫不理会亲戚朋友的反对与白眼,说走就走,义无反顾。大家的震怒多于惊讶,或许是嫉妒,七大姑八大姨成天在我家门前探头探脑,风言风语,见到母亲出来就撇着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呦,妹子,搬去城里住,风光哩!”  相似文献   

6.
轮回父女情     
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了。我去省城出差,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在冰箱里准备菜,上了火车给他找电话,叮嘱他这两天去超市买菜,不想做就在楼下的那家“怡然居”凑合一下。  相似文献   

7.
父亲经常进城。他想儿子和孙子。可是他从来没有住满两天。他在城里住不惯。儿子说要不我在房间里给你垒一铺大炕?父亲说就算你在客厅给我砌一个院墙,我也不会习惯。说完了去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进了城就失眠,父亲说那是因为无事可干,无事可干,骨头缝里就会生出锈来。——他认为休闲并非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8.
春江水 《老年人》2014,(1):35-35
正我家住在湘南的一个小镇上,独门独户,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块很大的荒地,父亲把它开挖出来种上蔬菜,由此,我们兄妹周末就有了一项新的任务——给菜地浇水。我们得守着机井不断地压水,再一桶一桶地提着去浇菜,汗流满面时总要埋怨父亲多事。这年吃上父亲种的西红柿时,市场上的西红柿便宜得论堆卖。压水时我就讥笑父亲愚,领着我们受累。父亲听了也不恼,只一个劲地安慰我们:"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味道肯定不一样的。"还别说,我们家餐餐吃的是时鲜  相似文献   

9.
一粒沙     
把父母接进城的时候,父亲说他还要种田。这可难坏了我们,城里哪还有田种呢?但想想,觉得父亲的要求也并不高,父母种了一辈子地,能做的事情就是种地了。如果进城养老,什么事都没得做,反而会寂寞,老得更快。若是有块地种着,时间过得快,人也活得快活。于是,我们去城郊打听,终于给父母租到了一亩半地。  相似文献   

10.
正读者来信最近我和老公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说到底都是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我们夫妇是工薪阶层,结婚的时候在北京郊区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现在孩子三岁,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小区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学区房,我们意识到也该为孩子上学做打算了。前些日子我们去城里看了房子,都是天价啊!算来算去,即便是把现在的房子卖了,在城里买一套四五十平方米的学区房,也还差好多钱!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借一身  相似文献   

11.
家规     
现在的独生子女,吃起饭来乱翻乱选,饭菜撒得满桌满地,放到嘴里的菜嫌不好吃又送回盘子里,做父母的视而不见,还认为不必大惊小怪。每当这时,我就不由得想起孩提时代父亲对我吃饭的管教。父亲是个严谨的人,讲究道义与礼节。他认为治家要有家规,因而对我们的管教很严,可以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就是吃饭也得中规中矩,不然,就要遭到训斥和处罚。因此,我小时最怕与父亲同桌吃饭。有年端午节,我与父亲同桌吃饭。家里已经好久没见荤腥了,这天菜里有几片肉,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忍不住,就把筷子伸到了有肉的碗里,可还没吃上两片…  相似文献   

12.
白水之爱     
居家生活朴实如白水,无味,无色却又不可少。 早上六点,房门轻启和关上,母亲早上锻炼去了。十点,父亲取回报纸,在阳台上浏览,实则在望母亲回来;母亲拎菜的身影出现,父亲放下报,欢喜地抱起他的宝贝狗狗,去开门迎接;如果母亲还不回来,父亲便要焦急地引颈四望,不安地在客厅和阳台间踱步往返。  相似文献   

13.
“……永久的家就是被收养,就像去美国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不想去美国,听大人说美国很可怕,我们到那儿后有的会被卖了,有的还会被打,我害怕……”  相似文献   

14.
正当我们在城市成家立业有了根,就想把远在老家的父母接到身边来。但是为什么,越来越老的父母成了"老顽固",就是不愿意来到你身边享福呢?祁铁匠要上北京,村里人羡慕坏了。祁家儿女都在外地,早就要接父母去住,母亲不答话,祁铁匠坚决不肯去。儿女想着父母虽然在老家,但两老相依为命,也就由着父亲。后来,母亲去世了,想到祁铁匠一人太孤单,儿子一心想把他接到北京去。为了把父亲接来,祁铁匠的儿子花了大力气,将父亲"连根儿拔了"。铁匠铺子卖了,三间瓦房也卖了。祁铁匠像霜打的茄子忍着没阻止,他的狗追着他蹭他的腿,惹得他一脸眼泪。能怎么办?上北京呗。  相似文献   

15.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  相似文献   

16.
种菜的喜悦     
退休以后,赋闲在家,总想找点事做,就想起了种菜。我出生农村,孩提时就跟着父母在菜地里劳动,早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乐。刚好,附近菜农有块菜地荒芜着,叫我去种,我就乐呵呵地挖土作篱,把菜种播下了。不久,便有了翠绿欲滴、生机盎然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看着播下的菜种在自己的精心侍弄下发芽、长苗、抽蔓、开花、结果,我欣欣然享受着劳作的快乐。特别是去采菜摘果时,那种收获的喜悦简直让人乐不可支。虽说现在市场上的菜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也不贵,但自家种的菜吃起来总是格外有滋有味。自己种了菜,也就不必每天提着篮…  相似文献   

17.
一场车祸将我送进医院后,是乡下的父亲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将我抚养成人。为了我的成长,父亲吃尽了苦头。他靠给人织篾货,供我念完大学,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我在城里买房,娶妻。婚后,我曾多次让父亲搬来城里与我们同住,但他却说乡下住惯了,宁愿一个人清清静静过日子。其实,我明白,他是怕城里的儿媳嫌他,所以宁愿选择乡下。  相似文献   

18.
一张发票     
万经伟 《老年人》2008,(11):33-33
在我的一本集邮册里.珍藏着一张发票。每当我翻看它.在心中就会荡起一阵感激的涟漪…… 8年前的春天,我通过竞争走上了某监狱办公室主任的岗位。当时父母亲正好从老家来我这里小住,在父亲70岁生日那天.我在一家小饭店订了一个包间,准备一家人聚在一起为父亲做寿。一向节俭惯了的父亲起初坚决不肯,说:“在家里做几个菜就行了.不必到外面去花钱。”我说:“您儿子提拔了,又是您老的生日,双喜临门,应该庆贺一下。”见家人都赞同,父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但提出要自带酒水去.说饭店里的太责。  相似文献   

19.
父亲要开店     
父亲年近古稀,他在老家一直开着一个卖油盐酱醋的小店。这些年,村子里的许多人,都纷纷进城买了房,住进了城里,村子里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还在守着村庄和几亩田地。因为村子里很多人已经外出,父亲的小店,这些年生意出奇地淡,根本赚不到钱,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简直就是亏本买卖。  相似文献   

20.
当初她嫁给他时有些不情不愿. 她的老家地处大巴山深处,一个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小山村.父亲举债供她读完高中,她却在高考中落榜了.此时,父亲外出打工,积劳成疾造成胃部大出血,做完手术后,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医生说,父亲再也不能干重活了,一定要好好休养.想尽快摆脱困境,摆在她面前的最好出路也就是嫁人了.她请在城里做工的姨父帮忙,给她介绍一个愿意拿笔钱娶她的人家,姨夫给她介绍了他.他有城市户口,有一家卖百货的小店,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母--就因为这个需要人照料的母亲,他难以找到愿意嫁给他的城里姑娘.他当然明白,如果不是有债务非还不可,她也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在城里找男人,不会这么痛快地嫁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