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谋略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谋略特色崔积宝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谋略家。在三国后期,他是饺饺者,他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人,是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只有他能与《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号人物诸葛亮相匹敌。《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引言:学院式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三国演义》(下称《三国》)近年算个热点。海内外争拍《三国》影视片,特别是日本播放电视木偶连续剧《三国志》“朝野轰动,并引起国际影视界的注目。”尚有《三国物语》等通俗文学。《日本百科全书》详列《三国》词条,诸葛亮等人物家喻户晓。应用研究尤受青睐,《三国志的智慧》、《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如同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自它问世六百年来,不断被翻印,被传诵。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也深为日本人民所喜爱。《三国演义》中文版本在日本《三国演义》(以下称《三国》)成书于元末明初,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目前尚难考定。不过,江户初期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的《罗山文集》附录卷年谱,在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4.
禾刀 《东西南北》2008,(11):70-70
观众的质疑归结于一点,那就是《赤壁》对原著《三国演义》是否尊重与膜拜。尽管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以2700万元这一内地最高首映票房的骄人战绩,吴宇森证明了自己对这部影片定位抉择的正确性。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失去这段人心隔肚皮式的勾心斗角描写,对中国观众确实少了一些欣赏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2,(1):141-148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求真兼善 ,还有追求奇美的倾向。他通过以奇语评奇人 ,以奇貌显奇人 ,以奇言写奇人 ,以奇事状奇人等艺术方法 ,再现了三国时代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奇人群象的奇美光彩。这种奇美追求对后代三国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影响颇为深远 ,更成为《三国演义》奇美艺术风格的史传渊源。探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奇美风格源流关系 ,可突破以往只关注二者人物、事件相关性的局限 ,而从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美学风格等层面探讨《三国演义》乃至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两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易受梁山好汉造反精神的感染,激发起叛逆行动;老年人饱经世故,读了《三国演义》难免不被谋臣策士的言行所熏陶,变得阴险谲诈。当然,这是封建卫道士者害怕群众争强斗胜,识破反动统治者的假面具和打乱旧秩序的一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却能从这两句话里体会到《水浒》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成人的艺术魅力;还  相似文献   

7.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之道许福林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三国演义》说的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持续。贯穿于这场争斗之中的则是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鼎足三方争谋士。也争武将,争大人才,也争小人才,都希望自己能谋士如云,武将如林,因为大家深知,人...  相似文献   

8.
论《三国演义》中的“八阵图”萧甫春《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其中的“八阵图”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勺\阵图”却充满了“奇僻荒诞”的神话色彩,始终无人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说。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人,连《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尝试──读胡世厚、卫绍生的《<三国演义>与人才学》吴光正近年来,《三国演义》的应用研究突然热了起来,论文和论著不断涌现。是喜是忧,只有研究结果本身才能证明。对一部文学名著作应用研究容易让人觉得是文学批评本质的迷误。《(三国演义)与人才学》(以下...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成书以来 ,研究它的文章 ,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要在如此多的研究论文中别出新意 ,殊非易事。最近读了关四平同志新出版的专著《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出版 ) ,深感这是一部扎实丰厚的学术力作。可以说 ,如此全面系统地从文化的角度 ,将《三国演义》的成书史研究、文本研究、传播史研究结合起来 ,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著 ,在此之前实未曾见。尤其是对《三国演义》传播史的系统全面研究 ,更具开拓的意义。要而言之 ,这部专著的精彩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 ,构架恢弘 ,新意叠出。…  相似文献   

11.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改编比较高云雷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两部电视剧均改编自我国的古典名著,都是大规模拍摄的宏篇巨制,都曾在国内外观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将两者进行一些比较,会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主题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辩驳了关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诸家之说,探讨了《三国演义》与传统宇宙哲学“天命论”的关系,认为对天命的理解与阐析构成了全书的情节内核,对天命的困惑与欣慰,构成了全书的感情基础,而更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三国演义》以艺术的方式探索了反天命的可能,提出了反天命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谈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的故事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到了元末作家罗贯中的手里就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的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多年后,由毛宗岗(清初江苏茂苑人)修订整理为《三国志演义》,即今所通行的《三国演义》。历来文学史家们一致认定毛本《三国志演义》比罗贯中原著以及后来出现的许多本子更为进步、完善,所以自毛本问世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14.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斗争的艺术反映。我们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的独特思想内容就在于这部小说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兴衰际遇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判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主观评价,即作者的历史观及人才观。《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想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到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江东时曾问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①周瑜当即回答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分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周…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者对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体系构成的探讨大致走着三条路子:一是从小说间的渗透影响着手,指出人物设置的类似性。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叙昭列、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符啸聚行径拟之”,致使孔明“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张飞“直以拟《水浒》之李逵。”①二是从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探究人物形象体系的承袭性。曲沐在《〈三国演义〉和〈史记〉》一文中说:“从《史记》开始,一系列相同类型人物层出于一些小说中,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说到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就会想到《史记》中的张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封神榜》中的姜尚,《说唐》中的徐茂公,《英烈传》中的刘伯温。说到大力勇莽,就会想到《史记》中的樊哙,《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说唐》中的尉迟恭,《说岳》中的牛皋。”②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18.
王志武 《唐都学刊》2003,19(1):115-12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喜爱有德有才的人,厌恶徒有虚名的人,忌恨爱耍小聪明而不顾及后果的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历史上那个唯才是举的有作为的曹操的真实写照,他对待人才不但不奸,而且胜过他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等。那种认为把曹操写成白脸奸贼的罪魁祸首是《三国演义》的看法是错误的;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反面典型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桂杰  高明勇 《东西南北》2011,(22):14-15
9月18日,北京四单图书大厦一楼。《朱镕基讲话实录》摆在最抢眼的位置,封面上朱锫基笑容慈祥温和,眼神笃定地望向远方。这套书吸引了很多读者翻阅和购买。一位收款员告诉记者,每天这套书的销量都有几十套至上百套。  相似文献   

20.
(一) 《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既表现思想也传达感情的。但是,多年来,人们过于注重其思想道德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传达感情方面的探讨。笔者以为,《三国》的主要人物之所以未变成道德的传声筒,人物个性未消融到共性中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三国》在表现思想道德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物富有个性的感情。这二者在《三国》中是水乳交融般化合在一起的,并且又在相互作用下升华到了人格层次上,表现出了令人仰慕的超时空的人格美。这也正是《三国》具有追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和高度审美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毋庸讳言,《三国》对人的情感世界中男女之间的情欲、情爱的领域采取了扭曲与净化的方式。对反面人物,便将凡是涉及男女之事均降至情欲的低层次去暴露,以加强道德上丑化批判的力度,如对曹操;对正面形象则将男女之事纳入符合道德规范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