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东山》是《诗经》中的名篇,千百年来中外学人言之甚多,似乎置喙难再。 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的发现之中。中文系九二级刘晓瀚等同学的议论,证明古老的《诗经》仍然活着,且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这些议论显然还有些稚嫩,但不失为年轻的生命与古老的诗燧碰撞而生的心灵之火花。今表而出之,于师于生,庶几有益,无论从何种角度想。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句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旬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文实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5.
岳泓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理解阐释“鹿”的内涵 ,可以挖掘出许多失传已久的文化信息。“鹿”文化是原始人巫术思想的留存物 ,它源于旧石器时代原始狩猎经济的动植物崇拜。早期人类对于动植物的崇拜与母系氏族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崇拜———女性在氏族中享有崇高地位 ,这二者大抵是同时的。鹿在上古时代是与女性有着类比关系 ,作为阴性类比物 ,从高层次神圣的意义看 ,它是特殊权利的象征 ;从浅层次世俗的角度看 ,它成了婚嫁和爱情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张守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7-78,85
《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徐艳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5-107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8.
王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吴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卫风·氓》二章: 乘彼垣桅,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迂。诗中之“复关”,注家的诠释历来是大同小异的。或曰“关名”,如《诗经传说汇纂》引李樗说:“复关,关名。”;或曰:“重关”,如《诗三家义集疏》:“犹易言重关。”等等。尽管各家说法有异,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复关指的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以下简称“地方说”)“复关”的注释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曰:“复关,君子之所近也。”从此,“复关”之义真可谓定于一尊了。《诗地理考》更因此引了“澶州 相似文献
10.
江润屋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商颂》凡五篇,是春秋宋人追思其先殷世功业之作。虽为祭祀乐歌,但仍然反映了殷代诸多方面的历史。既为文学作品,亦为珍贵史料。本文训诂,多采《毛传》、《郑笺》及孔颖达《正义》。个别处只用其义训,而不采其所指。对于“诗序”,不可一概斥为妄谬附会,当于某一作品作具体分析。此说已成公论,故从之。 相似文献
11.
翟相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共三十句,《毛传》分为六章,前三章章六句,后三章章四句。后世学者多准《毛传》。姚际恒认为后三章的“文法相同”而合为一章,共分四章。我们认为风诗和雅诗的分章,都是为了用同样的曲调反复咏唱,各章的句数应相等。在国风的一百六十篇诗中,各章句数不等者九篇,据笔者考证,都是由错简、脱简或传 相似文献
12.
魏丹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97-298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文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诗经·豳风·东山》一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行文通俗流畅,不甚艰涩;但是,其中也有难懂的字。比如,第一章中说:“(?)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其中有一个“烝”字。第三章中说:“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其中也有一个“烝”字。这两个“烝”字的词性和词义就不大容易认识。现代各注本对这两个“烝”字的解释分岐较大,就是某一个注本,也往往罗列几种 相似文献
14.
15.
吴建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2)
《诗经·豳风》中的《七月》一诗是只要谈到《诗经》而不可或缺的名篇,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学者们共同珍视的宝贵资料。旧评说:“仰观星日露霜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享也节。《七月》之义直可绕《王制》《月令》‘官礼’诸书矣。”而新论又说:“整个作品里充斥着农民的悲苦、怨恨、咒诅、愤怒、控诉、反抗等各种情绪发泄的气氛。……使我们能够明确的看出农民和地主的对照生活,农民是如何… 相似文献
16.
祝尚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
一、《鸱鸮》旧解质疑《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说法是根据《尚书金滕》篇的记载。从汉儒到清儒,这是权威的定论,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诗,“毛传”、“郑笺”都以为是周公托为鸱鸮之言,朱熹《诗集传》又以为全诗是周公托为“乌言”,“鸱鸮”是指受害之乌发出的呼唤。但无论是“鸱鸮言”或“乌言”,从汉儒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首“禽言诗”、“寓言诗”或“童话诗”,也算是定论了。 相似文献
17.
翟相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系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引有《诗经·召南·草虫》诗,与两千年来对《草虫》的解说很不相同。考之于《诗经》和《左传》,《古佚书》之说是可信的。先看《草虫》全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序》云;“《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的《诗集传》云:“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至今多从 相似文献
18.
翟相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宇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嘉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木瓜》,这是情人赠答的诗,作者似是男性。他说:她送我木瓜桃李,我用佩玉来报答,其实这点东西哪里就算报答呢,不过表示长久相爱的意思罢了。 相似文献
19.
蔡靖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诗经》“二南”中的楚歌蔡靖泉《诗经》收录了我国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首,其中的“十五国风”160篇,大都是各地流行的土风歌谣。不过,《诗经·国风》里却未明标“楚风”,似乎没有辑录楚歌,古人因此以”楚风””不得与十五国并录于《经》而为楚憾”,并且究... 相似文献
20.
宋瑞!级秘书系学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4)
“弃妇”即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上不可胜数。宗法制度首先把女子放在依附男性的奴隶地位,然后设置了丈夫休弃妻子的种种理由。《大戴礼》规定有“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这些规定本身就是对女性奴隶地位的道德和法律的认定,是父权夫权主义的产物和标志,就其具体条款而言,其内涵和尺度也都具有主观随意性,家长丈夫可以利用它来随意休弃自己所不喜欢的子媳和妻子。所以历史上“弃妇”之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平则鸣。文学,首先是诗歌,在上古时代就有为“弃妇”争鸣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两首著名的“弃妇”诗,一是《卫风·氓》,一是《邶风·谷风》。两诗篇幅相近,内容也酷似。从抒情性的深切凄婉、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来说,两首诗不分高下;从两位女主人公所抒发的感情境界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来看,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