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先锋诗歌在诗歌形式探索上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叙事性的凸显和杂体共生性的试验,同时,汉语性和音乐性的追求,也使得90年代先锋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先锋诗歌已走过了20余年的路程。新生代诗歌的想象力模式是"生命经验—口语"模式和"灵魂超越—隐喻"模式;90年代出现的知识分子写作的想象力模式是"历史想象力—异质混成"模式,而90年代末至今,先锋诗歌进入了"用具体超越具体"的"日常经验—口语小型叙述"模式。"历史想象力—异质混成"模式,是中国先锋诗歌的广阔前景或自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对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死亡意识在先锋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形态一是通过死亡来反思、确证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草菅人命的"文革"进行否定与批判;二是将个体死亡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死亡成为民族重获新生的一种神话;三是将死亡作为一种艺术,诗歌成为一种潜在的或实际的自杀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5.
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其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不少的学者和批评家通过对其作品深入的研读和评论,认为他在诗歌创作中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意义内涵,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发挥着强烈的时代先锋作用。本文从创作来源、创作理念和主要特征来探讨他的诗歌作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发挥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为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常常致力于意象与象征艺术的消解,重视日常性叙述和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性调试,在艺术上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原创性的实验和创新相连,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诗坛难以产生经典的恶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川、臧棣、欧阳江河、王家新、南野等先锋诗人的诗歌注重哲理思考与智性凝聚,讲求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形式本体性,突出诗歌写作的技巧意识与诗歌语言的精粹性质,并且有意持守知识分子立场,张扬人文精神,不断对现实进行审视和超越。他们出色的写作理念与创作实绩,将30年代就已出现的智性诗歌写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歌从诞生开始到现在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中正是一批又一批先锋诗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新诗在变革中不断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诗歌写作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变化,出现了多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事件。本文借助对于"先锋"的定义,从底层写作、本土化写作、口语化写作等三个诗歌写作倾向,及其包含的"底层诗歌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新古典主义"、"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六次影响巨大的诗歌事件进行分析,去探索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先锋,对他们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伪先锋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在对十年诗歌史进行总体性的发掘、批判与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总结这十年诗歌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的"反懂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但仅从文本角度的"反懂性"分析传播困境并不全面。从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或环节细致分析先锋诗歌传播困境的形成有以下因素:诗人高扬"个人写作",从主体上无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反懂性"的诗歌写作和阅读追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对读者和反馈信息的立场和态度,使诗人从主体上有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10.
1986—1995年是当代汉诗相对沉寂的时期,学界也少有专论。关于那个时期“先锋诗歌”的所指范围,应该关注以下几种现存文本:“口语诗”“非非主义”和相当具有此类倾向的政治波普;由海子、骆一禾、戈麦等元素诗人带来的大量追随文本;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或“新浪漫主义”的集体劳作;以及在1986年至1995年之间民间诗报、诗刊上的个人或圈子似的努力。对该时期的先锋诗歌进行精神背景、意识与情结、语言态度及策略、阅读效果诸方面的指认和分析,可以提供一个解读此时段大陆先锋诗歌的诗学角度、路径。  相似文献   

11.
尽管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其中不乏悖论.悖论往往看似互为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使诗歌进发出一种张力,产生一种"奇异"的效果,读来耐人寻味,并且能有力有效地表达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再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悖论主要包括悖论式情景、与常理相悖的悖论和逻辑性悖论等.  相似文献   

12.
悖论,虽源于逻辑学,但在语义中则是指言语表层所出现的于情理相悖的语句组合在一起,以反求证。悖论现象在诗歌中所引起的诗性模糊,从美学观点来来看,正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探究悖论的定义以及悖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而这种反衬美、新奇美和壮美的悼论模糊诗性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新的范畴认识领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兴起,是以对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祛魅为旨归的。它以"精神真实"为旗帜发动了一场文学祛魅活动,以此反抗现实主义对"真实"解释的垄断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然而,先锋文学提出的"精神真实"具有不可调和的自反性,最终导致在其文学创作实践中神秘主义的盛行。神秘主义的盛行反过来拆解了先锋文学努力建构"精神真实",让这场文学祛魅行动呈现出悖论的一面:祛魅意味着赋魅,建构意味着解构。祛魅的悖论从反面显示出文学必须建立与现实、与世界、与大众的联系,才能让文学具有持久的和真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古老的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言道的悖论.道与逻各斯的不可说或不可译,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是立体的、多义的,而对道或逻各斯的言说只能是线性的、单义的.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其形式、韵律、语义等特点相互纠缠,构成一个立体、多义的整体,因此,诗歌翻译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诗歌存在于世俗和超越之间,它源于生活又指向宗教,它永远在圣与俗之间寻求平衡.这是诗歌存在的悖论.山西新锐诗人奔雷的诗通过对黄土地的书写反映了时代变迁给诗人造成的内心激荡.从写作内容,诗歌特色和诗风转变等各个不同层面反映了诗歌的这种悖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先锋戏剧展示了深广的潜力和远景.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侵袭和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国先锋话剧简单地搬演和追随西方现代话剧,成为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平面模式.如果听任其发展,那将是先锋戏剧的末路.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叙事、主题内容、美学症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神秘主义特征:首先,先锋小说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将语言归入神秘之列,又以迷宫式的叙事策略将小说叙事艺术引向神秘的深渊;其次,先锋小说通过罪孽、苦难、宿命、死亡等生命主题传达了宗教、哲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神秘主义理解;再次,先锋小说通过神秘主义的书写缔造了小说一种寓言式的诗性品格。神秘主义不仅仅是个别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倾向,而是先锋小说具有整体性、流派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先锋文学走过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带着西学滋养盛大出场,又在强大的外力与自身诟病中于九十年代初集体转型,陷于沉寂。这些年来,他们坚持地下耕耘,探索突围与创新,终于在诺奖、鲁奖、茅奖里绽放。这一历程昭示着文学自身发展的肌理:先锋文学经过山重水复的沉潜与磨砺,一旦将笔力转向脚下的大地,从精神内力的层面发问、求索,与中国现实处境相结合所爆发出来的魅力、实力与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  相似文献   

19.
语义悖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义悖论包括所有悖论,而狭义的语义悖论与直观悖论和决策悖论相区别。直观悖论涉及语义分析与直观事实之间的背离,其中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直观悖论包括芝诺悖论,复杂的直观悖论涉及对“直观事实”的解释或认识,就是所谓的“认知悖论”,如意外考试悖论。决策悖论是语义分析之结果的应用困境,它的产生常常不仅来自语义分析,而且来自价值分析,如囚徒困境。一些最简单的决策悖论只涉及操作而不直接涉及价值,故而称之为“操作悖论”,如理发师悖论。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悖论分别给出解决方案,并以双信封悖论为例来说明有些悖论不只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确判断和理解一个政党的阶级性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党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