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共生可以分为良性共生与非良性共生,多元文化的良性共生则是文化和谐的基础,非良性共生一般由文化冲突、文化同化等导致.文化和谐指称多元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谐、内容和谐、即时性与历时性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文化,指称人类最高级别的文化形态,是融合世界各种文明,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文化形式的高度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属于和谐世界的范畴;狭义上的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作为一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先进文化,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畴.从文化共生到和谐文化,表征着多元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也彰显出了文化自觉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2.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仁富 《兰州学刊》2008,(5):171-173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共生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层次。文化共生是实现和谐文化的前提,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共生的保证和终极价值向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要充分把握多元文化共生,而多元文化共生并不等于多样性文化同等程度的、甚或是同步的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过程中要高扬主导性文化的规导作用,多样性文化要围绕、服务和服从主导性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性文化在建构和谐文化中的主旋律、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有社会、自然、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互动,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自然、社会和人,每个因素自身内部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社会领域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系统自身全面协调发展,人在生理、心理、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健康、有序、协调、稳定、连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总量出现了自然负增长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尤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此影响最大,特别是延边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口的生育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从全国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具有向现代型生育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但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延边朝鲜族人口总量的负增长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真切眷注.这是一种追求全球系统安全的理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理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与人和自然关系理性的和解,有望把自然和人自身从逆反的文化模式的统摄与服膺中解救出来.这不仅要求重新建构外部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态或精神生态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对人类文化理性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塑型.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各省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现有的省级水平上对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很难给出较为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利用1990年我国2031个县(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生育政策等资料,分析了在低生育水平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生育政策对县级生育水平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县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类型对生育水平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研究还揭示,中国各民族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的差异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显著地高于汉族地区。因此,中国民族之间生育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从人口性别比失衡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中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未来社会产生因婚姻挤压而引起婚外恋泛滥、离婚率升高、非婚生育、性犯罪和家庭不稳定等社会问题.同时分析了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不单纯是"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男女在经济收入、劳动就业、参政议政等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若干不平等的事实.提出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性别视角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将男女平等原则纳入立法程序、制度建设和政策主流.  相似文献   

8.
浅谈生育政策调整与性别比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兆钧 《学术界》2004,(6):115-123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社会各界和许多专家提出不少真知灼见。针对用“调整生育政策来解决性别比问题”的观点 ,作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从安徽省性别比现状分析入手 ,提出了“减少数量的生育观念超前 ,‘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念转变滞后 ,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主观因素”的主要观点。剖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对性别比的影响。提出了制定人口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物质奖励和政策推动的激励机制 ,着眼于营造崇尚女性的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最终实现政府愿望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类生育的自然需求相一致、人与社会及自然协调和谐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医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多样性文化孕育多样性医学,多样性医学守护、丰富和发展着多样性文化.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西方科学沙文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导致非西方医学的减少甚至消失是现代医学一元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全球人类健康必须保护多样性医学.  相似文献   

10.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主要的精神动力采自于文化.只有文化的薪火相传,发展进步,才能真正促成和保障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民生的幸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有自觉与自信,尊重、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国际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组合状态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都意味着共生关系的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已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和平共处理念.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持续迈进的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积极建构和平共生理念,并着眼于下一阶段的使命——推动国际体系朝和谐共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共生关系的优化,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打造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的文化审视——费耶阿本德生态环境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多样性孕育了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守护着多样性生态环境.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导致非西方文化的减少甚至消失,是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必须保护多样性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建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所遵循的生态整体现和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相契合,二者都重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和谐共存.那些融合后现代视角的生态批评将自身生态思考与后现代思想方法相结合,反思割裂人与自然的狭隘自然观,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构想.同时,当代生态批评还拥有一种宽阔的多元文化视野,重视吸收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自由自觉的生存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总体上幸福的主观体验和积极评价。它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活、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生活、人民享有优秀文化的生活、人民享有公平正义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它的生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发展理念的时代升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和公正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在后工业化的背景下思考制度重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演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演进;另一种是自觉变革.人类农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制度演进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然演进的道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制度演进表现出了复杂的情况,既有着自觉建构也存在着自然演进.整体上看,工业社会的制度即使在初始阶段是自觉建构的,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陷入路径依赖,依然具有自然演进的特征.现在,人类正步入后工业化的时代,自觉的制度变革将会提上日程,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创造性思维去对待制度变革的问题.后工业化进程意味着一个合作社会的生成,这个社会将会拥有一种合作制度,将实现对工业社会的基本制度的扬弃和超越.合作制度建构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7.
虚拟文化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它打开了人类的解放视界,也孕育了新的迷误.和谐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历史传承,却是尚未完全实现的文明期待.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历史性际遇,经历了从"误解"、对抗、消解到理解、融通、相互建构的过程.理解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共生、共存和共荣是人类走向崭新文化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重要一维地位的确立,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状态的清醒认识和对当前社会矛盾态势的认真反思,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高度自觉.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致经历了意义和谐、政治和谐和利益和谐三期发展.利益和谐,将人作为利益协调的核心,既蕴含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又明示了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还总括了社会建设诸多基本内容,必然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当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陈赟 《天府新论》2023,(3):13-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性特征之一,而自然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不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界的自然;二是个人存在层面的自然;三是社会存在层面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三个层面:即人与万物的共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与精神存在的共生交融;社会(或民族、共同体)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交织共存。中国儒道传统的共生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论根脉,其中万物一体的思想、自然的理念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突破西式现代化自然与精神二元、传统与现代断裂构型的关键。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人类正在从西式现代化走向共生新时代或共生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存在样态,表现出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特性,这显然也是青海省民族宗教文化的特点。而正是这种宗教文化的共生性,成为多年来青海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基础。从对青海省宗教状况和社会样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内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着可能和可以共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