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特区的中部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浩程 《决策》2009,(2):18-20
试验区被看作是“中部崛起”战略的两大支柱之一,将为改变中部发展模式树立新标识,引领中部创新,提升中部经济地位。2008年,随着试验区正式启动,这一切正在变为现实,成为“中部超车”的底气之一。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给中部六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省和合肥市提出把合肥建设成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在日前落幕的2008中同国际徽商大会上,一些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一致看好中同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在奥运后出现衰退,而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地很可能是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地区,这一区域将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张道刚 《决策》2005,(1):14-18
在中国区域政策版图上。东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政策板块构成了三个政策高地。剩下的中部在三重挤压下。陷入了“政策洼地”。当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部时。实际上是在关注“政策中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中部”和“地理中部”已不复存在。从这个层面看,“政策中部”概念才是本次策划的主旨所在。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从去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表述,到“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之中;从官方和民间的热议,到电部六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在经历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浪潮之后,“中部崛起”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对中部崛起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刘朝华 《决策探索》2004,(11):43-44
我国中部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地理上的腹地和经济上的重域.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对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中部崛起的新契机,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六个重要省份,人口超过全国的1/4,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1/4,中部崛起,对于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期综合编发了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和科研单位有关中部崛起的报道和对策建议。供读者研阅。  相似文献   

6.
王品 《决策探索》2007,(11):29-30
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大省,河南在快速发展、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同时,又面临中部其他省份以及西部大开发中迅速崛起省份赶超的压力,河南正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从中部的文化传统来看中部崛起.既包括中部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实现文化的经济化,也包括发挥优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实现经济的文化化。因此,应该从文化层面.特别是优势区域经济文化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具有现实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部怎么崛起?中部的经济崛起,必须有人文环境的同时崛起。  相似文献   

11.
汇聚国家多个部委和中部六省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中部论坛4月25日在合肥举行,会议透露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从各个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论坛上说,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管部门,正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部六省,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或尽快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创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王新涛 《经营管理者》2009,(21):123-124
固定资产投资是"三驾马车"中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通过对1989-2008年以及2009年上半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与广东、北京的比较分析,认为投资效率与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有关,而且中部地区还出现了宏观与微观投资收益的背离现象,进而提出中部地区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部地区各省历年人口劳动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部地区及中部六省人口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现状和演进规律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部地区劳动力就业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所占份额较小,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在量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并未改变,并且中部地区六省之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整体来看,近些年,中部地区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在逐渐增加,城镇个体就业在快速增加,而乡村个体就业人数在减少。  相似文献   

14.
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清、认真研究并积极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财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经济;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抓好科教与经济的对接、转化;加强软件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省际间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及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心,但曾几何时,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中部地区的发展悄然滞缓下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颓然下滑。进入21世纪,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紧锣密鼓中,中部一片沉寂.呈现出缓慢“塌陷”的趋势。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这表明。“中部崛起”不再仅是学界关注的话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受到官产学媒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决策与信息》2005,(6):18-18
为期两天的“中部崛起战略论坛”5月15日在汉闭幕。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及湖北、湖南、河南、安策、江西、山西等中部地区六首的近200名代表汇聚江城,为中部崛起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根据中部地区的区情特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家援助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较快而健康地发展,至少有五个重要关系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8.
逐鹿中原历来就是中国的战略家、军事家关注的重点。30-50年中,中部和传统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格局。因此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角度来分析中部地区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部发展的战略。加快中部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地区发展差距缩小=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区经济“亮点”不断生成,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