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社会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非议重重,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永存,其批判的精神、人的解放精神、实践的精神、阶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其当代价值具体体现为其批判精神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人的解放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重视研究阶级矛盾,但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今天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喻冰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3,5(2):86-88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问题就是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都在不倦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站在新世纪的边缘审视我们的社会,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命题的现实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作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资源;当代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当代社会主体思想实际三个方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意义进行了当代解读。 相似文献
5.
李启辉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6):48-50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事实上是一种合法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具有一种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强制性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根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者是人民权力的委托行使者,而不是权力的所有者;权力必须为民所用:人民对国家权力及其具体的运行具有法定的监督制约权力。了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特点.对于领导干部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正确处理社会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根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为此丛须要从学理的角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进行解读和分析.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主体、客体以及内容等层面,可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解读和探讨.以增强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比较深入,但仅就其内涵解读的综述尚未多见。本文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主要从其前提问题、概念内涵、本质三个维度进行解读述评,并总结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理论内涵与中国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志峰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9(2):18-22
公共权力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对公共权力的认识角度不同,不同的政党常常会形成不同的权力观。作为一种对公共权力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包括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察、权为民所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每个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本质,内在地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融贯其中,在实践过程中奋力争先创优,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权力观应建立在对权力的性质、作用、行动方式以及权力与形成它的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因此 ,理解正确的权力观 ,不仅要对权力的来源、领导干部的身份和权力的二重性、权力的作用、责权关系等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要有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和自觉的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试论毛泽东的行政权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行政权力观,鲜明地肯定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提出了科学的"权力民授论";规定了为民掌权,为民行政的原则;认为在行政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让劳动者有权管理上层建筑,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党和政府的行政实践和廉政建设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希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4,9
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也就是它所具有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它所具有的实践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等基础之上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的战斗,例如,与教条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以及与自身分化与演化以及与宣传方式的新战斗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陈一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范畴,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海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把握海洋事业的社会发展模式,需要对海洋文化软实力进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本文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含义、研究专题、研究层面和基本内容进行了社会学的解读,进而阐释了影响海洋文化软实力形成的社会因素,并论述了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喻锋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3):332-336
基于对主权让渡论的批判,分析了主权与其衍生权力--主权权力的关系,并且结合国际关系中的若干实例进行了论证,进而提出了主权权力让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金正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48-53
事物内部"联系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变化"存在极为复杂的情况,考察事物"联系的变化",进而认识"综合变化体",发现其中更为丰富的规律,将使人类的认识发生飞跃.而这种飞跃,也正是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所要求于人类思维的.深入考察和讨论"联系的变化"这个历久常新的课题,不仅具有其哲学价值,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焕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3):16-18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7.
徐春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叶兆言的新历史小说交织着消解与构筑的双重意向,即交织着"形而下的客体真实的改写与形而上的超验世界的重构",其作品将虚构和真实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叙述把历史事实溶解在平民化的认识和体味之中,消解了历史的神圣性;同时,以民间的视角展示历史本真面目和具体入微的社会生活存在,探究人在各种情境中的生命形态,由此勾勒出一幕幕有笑有泪的市井传奇。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50-51,56
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因其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同样具有新的历史观,学术界在对其命名和界定时存有歧异。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卢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53-61
玛土撒拉和彭祖是西方和中国最具长寿意味的两个文化符号。玛土撒拉在西方文化中既有中性,也有贬义和褒义色彩,而彭祖在华夏文明中尽管发生了从道教先驱到儒家先贤的转移,却始终保持受人尊崇的地位。二者境遇差异之根源在于中西文明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之异:西方以斗争和解构推动文明的发展;中国偏好以承袭与扩展延续文明的血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大学生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情况。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教育类和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最为熟悉,对政治类的新词语运用得最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上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了解和运用新词语时情况比较复杂,大二、大三学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大四学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