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生存:庄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以有用作为衡量世界的惟一尺度,人与世界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害关系。庄子以"无用之用"反对世人的"有用之用",以审美人性之大用反对以实用为大用的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以"无用"还原世界本真的美,在人与世界单纯的实用关系之外,开出审美生存的新天地,其审美生存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文反思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3.
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认识论传统揭示了本质及其属性是物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经验;物的现象学生存论传统揭示出使用是物(用具)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有用性的经验;随后又揭示出游戏因素,这构成了艺术经验.上述传统中无用性被看作是阻碍理解物的因素.无用意味着物之有用性的消失,使得物的现成性得以体现.但是无用与有用共同构成了物之意义的基础.对物的无用性的重视表现了不同于物的现象学理论的地方:无用使得物之用得以持存;彰显了用者的情感世界,更提供了为人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呜乎判,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中国之学院,集大成于孔子,孔子之学,有用之学也。自孔教不得其传,而中国人士乃群然习为无用之学,而西人乃遂以有用之学傲我。其国之士、农、工、商以及妇孺莫不有学。其为课也有定程,其为效也可预计,而其大旨则无非推本于民生日用之常,而有关于国计盈虚之数。  相似文献   

5.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主要从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六个方面阐释了教育的无用性.然而,科顿姆并非简单地认为教育是无用的,而是认为人们过多地对教育寄予期望,以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功利主义目的下是无用的.与此同时,他认为无用性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有用性,是教育一切价值的来源.要摆脱教育的无用性,必须摆脱身份政治对教育的限制,使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无目的性和精神品性,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简评经济效益定义的几种表述》一文,读后感到该文对经济效益的前三种表述都分别提出了异议,而独对第四种表述没有什么异议,似为不妥。就我看来,第四种表述也未必是完善的。首先,它没有指明劳动成果的性质,是有用的劳动成果?还是无用的劳动成果?或者是有用的劳动成果的绝对量与无用的劳动成果的绝对量相减数?如果是指后两种的劳动成果的话,那末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哲学怎样才是有用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用的和有用的哲学曾经是有用的.一切现代的知识和思想系统的发展都深受哲学的影响,然而,哲学的这种影响力在今天已经衰微了.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①哲学变得无用,是因为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思想系统不再需要哲学还是因为哲学已经无助于这些知识和思想系统的发展;②如果哲学仍然是必需的,那么,什么样的存在方式能够使哲学成为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那薇 《中州学刊》2006,(1):163-166
海德格尔的树不是概念,不是表达,不是赫然立于人面前的自在之物。在对恩惠之树的诠释中,天、地、神、人融契为一体的世界显现了。庄子的无用而大用的社树的生存不是为了有用而追求特别的价值,而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社树的道说是守护着它的生存,怀抱无形无名、不言之言的道。这样的守护是在既澄明又隐蔽的语言之家中居留。  相似文献   

9.
谢徐林 《船山学刊》2023,(6):114-125
《庄子》文本七次出现的“不材之木”寓言紧扣人类如何取用动植物的问题,层层深入开显出庄子哲学“与万物处”的智慧及其生态伦理意蕴。该寓言标举“无用之用”,从万物共有的德性层面提供了对“人类中心主义”最深层次的批判。这一批判非单向度的超越而是多维度剖析了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两大价值尺度间的复杂关系,为超越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并弥合当下“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断裂与错位提供了指引。它强调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角色促成天地、人、万物之间的良性共生关系,可为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哲学建构提供一些返本开新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天府新论》1997,(1):61-63
庄子《外物篇》说:"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说明语言和意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得意的工具,意是目的。同时看到了语言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之有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从而真正得意。"得意忘言"的基础是"言不尽意",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来进行语言表达。言不尽意并不是完全不能尽意,得意忘言并不是完全忘言,意思是说尽可能忘言。庄子"得意志言"继承了老子"无用之为有用"的哲学观点,揭示了语言在有用无用之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老子的哲学之“道”转而视为审美之“道”,从而对中国传统美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于天地大美的推崇;对于审美心胸的推崇;对于无用之用的推崇。他的这些论述,无不对今天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古典教育模式的鲜明特征是追求无用之用 ,2 0世纪中国教育的宗旨则一变为强调“实学” ,追求实用。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在困境可以概括为有用与无用之间的紧张。然而 ,无论这种对立是如何尖锐 ,教育与政治的结盟始终是不曾动摇的事实。因此 ,2 0世纪中国教育的结果便是作为具有丰富的性格与欲望的个体的消失。把个人从教育中振救出来应该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近几年,关于历史学的有用、无用问题,引起了史学家的注意和讨论。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只顾埋头研究,不问其有用无用,只能算半个历史学家,或者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学功能问题的这种“反思”,肯定会有利于历史学的革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道家思想中,自由意味着个体将生命当作无功利的游戏,"游"就是生命的本质。尽管每个个体的自主性会对他者产生制约,但个体之间是"不足以相役,不足以相君"的。道家"自由"的"原点"就是要合于"天钧"与"道"。有己、私智、语言等是自由与逍遥的限制因素。道家要求个体超越于"心知之灵";依从各自的条件,"各如其分",各"凝其神";超越一切功利的关系,"以无用用无用",最终与道相合,休乎天钧。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经常利用关键字检索,如果关键字选择不当,搜索的结果会出现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使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其中。下面介绍一些比较通用的搜索语法。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比较的宏大参照系之下,近代中国人在探索西方何以富强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富强之因与议院紧紧联系起来。同时,也认识到议院与"民气"、"民心"、"民隐"的关系。出于富强之功利考虑,不少人积极鼓吹仿立议院;从维系君权之统治权威与尊严出发,不少人提醒要谨防议院带来的挑战。无论是1898年前对西方富强原因的探讨,还是此后关于议院的定位、议院的职权、议院的类型选择等分析,以及民初有关国会的实践状况,近代中国人对议院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工具价值,始终以"有用无用"来判断。从中给予当代中国最富价值的启示是:没有全民对诸如议院等制度的认同,就很难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成熟定型的元素,也无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常态治理。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以"考据学"为手段,在浩繁的著述中以"求真务实"的特点展现着自己思想的魅力.他把儒学之精髓概括为"经世之经学",对儒学的道统作出了独特的经学化的分析和诠释.在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中,顾炎武旗帜鲜明地反对陆王心学,批判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用,尊崇经学意义上的程朱儒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口号,他以经典考据为治学之方法,以经世致用为治学之目的,建构了通经致用的经学道统观.  相似文献   

18.
有用与无用     
史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达加西方,也未见颓势,而后起的社会科学目前正从史学中寻求动力,可见其价值的永恒。现在不断讨论史学功能,原因有二:1.社会歧见;2.学者动摇。史学危机,不始自今日,所争在于有用无用。对此,学术大师们早有精辟论断。顾颌刚曾经说:“学问的范围比人生的范围大得多,如果我们要求真知,我们便不能不离开了人生的约束而前进。所以在应用上是该作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L则只当问真不真,可二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时的目的。从此以后,我敢于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却仍是一块空白。我所以撰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补朱子学研究的这一空白,而且是想通过解剖朱熹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具体地说明理学与实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研究中国实学史理出一条发展线索。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地使用过“实学”这一概念,并且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他的实学思想。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指出,从汉唐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他的实学思想,是在同俗儒的“无用”与佛老的“无实”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他的实学思想较为丰富,主要有:实理论、实性论、实功论、实践论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开创的中西参证和互证的美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取西方的不只是观念,而更是方法,中西结合,互为补充.他力求美学研究的思辩性与实证性统一,高度重视美学研究的实证精神,这种实证精神宏观上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方法,而在微观上则继承了"汉学"以来的考据传统和点评方法,两者统一,使得他的美学研究趋于严谨.他的"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的史学方法在美学研究上也有所体现.而他的"二重证据法"对我们研究上古审美意识史更是有着重要启发.他还认为,哲学、艺术乃至美学在研究态度和方法上,也应该超越功利,强调美学的"无用之用".他的方法论对后世朱光潜、宗白华等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