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汉语平声实在是一个比仄声更寻常的声调,发音平直,缺乏曲折与变化。它与降升调上声、全降调去声和促调入产进行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便可从听觉上构筑一种如旋律进行般的音乐美。曲子词作为一种成熟、自觉的音乐文学样式,其文辞因平厌的交错、反复和变化而造成的韵律波动,自然就呼应了乐曲的旋律起伏。而在这种呼应中,平声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显现了怎样的特征呢?幸有南宋词人姜费留下了《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阕,为我们破译这种呼应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素材。下面,就根据拙著《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谱旋律音程图…  相似文献   

2.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3.
调平仄是中国旧体诗的老规矩了.我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的音乐美,这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平仄规律是大有关系的.难道说这种平仄规律在今天的新诗创作中还会有什么用处吗?  相似文献   

4.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死水》为例,展示、分析和充分肯定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音乐美”、“绘画美”的独特创新贡献,进而形成其诗歌全新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歌曲是音乐体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亦指有、无件奏的声乐作品。所有歌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歌词与音乐高度完美的结合。并以其有声的表达方式一同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展现,歌曲创作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音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故歌曲创作应从歌词的挑选与风格的把握;如何设计词曲结合后的曲式结构;对同一首歌词的不同整体构思;和声的纵向思考;歌曲伴奏的织体设计五方面来“整体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8.
一、还诗以声予诗以美诗是美的。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和描绘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事物。同时诗又是可以歌唱的,故称诗歌。诗歌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它是语言的艺术又具有音乐的节奏,还追求和谐悦耳的旋律,它不仅具有形象之美又蕴含声音之美。它给人以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情操,美的教化。在文学的品类中,诗可以说是最精粹的。诗人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还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又说:“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  相似文献   

9.
敦煌献已经普遍使用“曲子”概念,它们所指的新兴的长短句的律化歌词,唐末五代人深感“曲”与“曲子”本为“乐曲”,若借指新体歌词,则不免使概念混淆,因而试图准确地称之为“曲子词”,来表明它是特为新兴产乐而谱定的歌词,曲子词是已经律化的词体,是律词,与近体诗,声诗和佛曲无关,“曲子词”为唐五代人自己的新创概念,它既能充分体现这一新兴音乐学的体性特征,又能适应时人和今人的运用习惯,所以说是比较科学的,这种承前启后的称备用。既能恰切地表明词体发展特定渊源,脉络,又能准确揭示出敦煌献所保留批评家一音乐学形式固有的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的古文化发展史上,音乐与文学总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古希腊与古印度的“史诗”,原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之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勿庸置疑也是能唱的。《墨子·公孟篇》曰:“弦诗三百,歌词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在当时的应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一些文献中,“诗”就含有“歌词”之意,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曰:“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汉书·艺文志》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由此可见,《诗经》除了是我国第一部可供诵读的诗之总集之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总集,第一部歌词总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音乐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诗经》及其研究的“歌词学”价值,并对现当代歌词理论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诗经》其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词总集,它启示我们,中国歌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是诗歌的附庸。本文还对中国歌词的基本特征、中国歌词的文化品格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诗歌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诗歌的思想性,忽视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的情况,提出了把美育贯穿于诗歌教学中,披文入情,感受情感美;品味意象,感知意境美;低吟浅唱,感受音乐美;析彩现纹,品味色彩美,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内在的声律之美,从内容上也渐渐摆脱“代言”的局限,从而完成了诗乐分离的趋势。三曹诗歌中的诗乐离合关系,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学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需考虑音乐性对歌词译配的制约,其翻译规律很值得探讨。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讨论了歌曲翻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比如韵律、节奏、风格等,归纳出歌曲翻译的基本原则,即“可听”“可唱”“可赏”。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民歌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音乐性,而这一音乐性在诗歌诵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一直是个难点。本文从直观体现诗歌音乐性的三个方面:平仄——诗歌的抑扬美、节奏——诗歌的内在情感美、押韵——诗歌的回环美着手,逐层讨论了诗歌音乐性诵读应掌握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花神的国度 想象的世界─—济慈早期诗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谈了三个问题:济慈早期诗歌的主题是诗人怎样解决艺术(诗歌)同人类生活的关系,济慈认为,诗人应分享人的痛苦,诗应给人以慰藉;济慈在早期诗歌中所描写的领域是“花神的国度”,追求的是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理想美,他不象雪莱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诗情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济慈从热爱现在,热爱生活出发,在其早期诗歌中歌颂具体的,真实的,充满乐观情调的美感,济慈之所以视艺术(诗歌)如沙漠中之绿洲,之所以超脱现实去寻求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世界,正是他憎恨丑恶现实、寻找崇高生活,看到人心的痛苦和冲突的结果,这就是济慈早期诗歌的价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变的过程中,从《诗经》到五言古诗,体现了尚简重自然的节奏特点;从楚辞、楚歌到七言古诗,体现了繁声长言的节奏特点。到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正式形成,由前此句式音节的变化,转向了“异音相从”“同声相应”的声律方面,在整饬中体现了“和”的节奏特点,词则融句式的繁简与声调的和谐于一体,在长短相间、奇偶相寻以及三字尾与两字尾的交替中,表现出错综的节奏美,而词的错综节奏又孕育了元曲向自然语言节奏的回归。正是作为诗歌生命的节奏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闪光点,不仅包含了人生百态、社会缩影,同时还富含音乐美。钢琴虽是一件舶来品,但在音乐工作者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不断完善下,钢琴拥有了“东方韵味”。俞伯牙与钟子期之所以能成为知音,是因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被听者窥察。所以音乐的传情达意作用,是乐曲能否触动心灵、引起共鸣的关键。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画面感是非常强非常美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个追蝶少年,与一片黄花地的画面即刻浮现脑海。而当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钢琴擦出火花时,其美感会更加浓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