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循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3)
史学界近来有不少文章讨论秘密会社、宗教和农民战争关系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牵涉到农民战争的性质,也牵涉到对于经典著作的了解问题。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指教。一宗教和农民战争关系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除了一般宗教而外,还有农民自己的宗教或是“革命的宗激”,而这样的宗教就是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这种看法以杨宽同志先后在《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发表的两篇文章为代表。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我认为这种看 相似文献
2.
段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宝卷”这个名称,现在听起来是有些陌生了。但在我省河西地区,却一直保留着念卷、听卷这个古老的民间习俗。每到农闲,或风沙漫天不能劳动的时日,就会看到人们围坐一起在讲唱宝卷。河西宝卷的前身,就是曾经轰动世界的敦煌“变文”。自从变文在宋初被明令禁止以后,民间就出现了它的嫡系后代——宝卷,它特别盛行于明、清。解放以后,注意到它的人很少。只是简单地把它归为“善书”,成为迷信品,没人敢动用。但在人民的心里并没有忘记它,他们悄悄地“念”、“听”,从中吸取有用的艺术营养,陶冶正直、善良的乡风民俗,批判身边的坏人坏事,颂扬心目中的人和“神”。可见,“宝卷”和劳动人民不单有着久远的历史交往,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交流。 相似文献
3.
赵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4)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人终极命运的极度关切,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情结.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在多种宗教色彩的相互渗透中,他试图从宗教的视野关照生命的本相. 相似文献
4.
李春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但近几年“质疑”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6.
雍桂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在回族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伊斯兰教色彩,这是由回族的宗教信仰所决定的,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一、回族的形成与回族的文化 伊斯兰教是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并发扬广大的。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我国经商、传教,带来了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大批的中亚细亚人、波斯 相似文献
7.
蔡德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以宗教演变史的视角,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介了当代国际知名学者、开罗大学教授艾哈迈德·谢莱比的生平与著作,以及由于他对各种宗教的深切了解,因而尽可能不带伊斯兰背景的宗教哲学研究的起因、成就与宗教观特色 相似文献
8.
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会看到这样的历史事实,即在每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有些新王朝的统治者,迫于当时的形势和压力,在不损害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农民作些让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仅从秦末农民战争对汉初“休养生息”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剑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44-47
色彩是服饰的表情,对于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来说,它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色彩以符号的方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昭示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尤其是蕴涵于服饰之中的宗教文化。这不仅是色彩的符号功能决定的,更是由于宗教文化在民族服饰上的广泛体现。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揭示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彭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95-97
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考察中西方对信仰世界的不同称呼,尤其是近代以来宗教一词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近代中国人对信仰世界称呼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他们通过隐喻方式来认识信仰世界所依赖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其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至近代以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发现,不仅能促进对隐喻理论在文化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研究中应用的一些新思考,同时也能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到,在文化形成过程中,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祎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98-104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比较宗教研究的角度看,传统的基督宗教主要在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而传统的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其主流倾向是在神圣与世俗统一协调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中西宗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彼此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当代社会的中西宗教,其主流倾向均表现为宗教服务人间的大趋势。保证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协同并举是中西宗教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党明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36-39
重新审视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可以看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纯正的农民,而是乡村精英中的失意者。研究起义原因要重视对乡村中中坚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同乡村社会矛盾的研究,重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或是民变问题,应该把研究农民战争史的精力转移到社会史研究上。 相似文献
13.
华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Z1)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问题,史学界之间讨论得很热烈,本校历史系也召开过几次小型座谈会,本人因其他原因,几次座谈会都没有参加,对各派的论点不很清楚,所以原来不准备发言。但昨天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受到了一点启发,觉得也有几句话要说,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为对这个问题素无研究,事先亦没有很好准备,错误的地方一定很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首先我觉得我们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包括历史上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即唯物主义辩证法。如果离开了唯物辩证法,我们将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姜晓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Z1)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与闯,厥罪惟均也.”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二位农民领袖的作用论述颇多,却不免失之偏颇,或扬李贬张,或扬张贬李,都与史实不符.只有对二人的作用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张荣洁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5-69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谈“宗教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 ,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文化起源、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原始时代 ,宗教作为文化核心直接影响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对原始时代宗教现象及其发展的研究 ,便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内容 ,从而形成了宗教人类学 (ReligionsAnthropology)。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一开始关注宗教的起源 ,随后又致力于阐明宗教的社会和心理功能 ,探究宗教信仰和宗教思想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作用和影响时时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 ,因而宗教人类… 相似文献
17.
冯君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3)
一西晉统治的短短五十年中,在大族专政局面下,由于政权的腐敗,統治者的驕奢淫侈,皇室、貴族的互相爭夺,对人民的沉重剝削,使得当时处在連年的战乱中,阶級矛盾非常尖銳,更招致了西北落后部族的入侵,造成北中国長期淪于落后統治。在北方陷入落后部族混战局面以后,一部分大地主卖身投靠,成为五胡統治者的重要帮凶;一部分大地主紛紛逃到江南。逃到江南的北方地主中,主要是北方大族,他們挾持着从前的傳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其中涵盖了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和教育以及语言。然而,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这点可以反映在诸如语言变体等方面。颜色词汇早巳经被用于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颜色词汇的具体使用及内涵方面,还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刘忠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7-62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异质的意识形态,两种不同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用。但它们同时又是两种相似点最多的文化形态,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矛盾状态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0.
臧知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4-160
农民战争史研究是田昌五先生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考察中国历史规律的一个支点,其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自成体系、卓然大家,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尽管其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烙印,但是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具有方法论上的普遍意义;而对农民历史命运的关切与同情,体现了一个史学家所应有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