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世秋 《今日南国》2006,(22):60-63
被"科学"扭曲阉割的中医 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医,但在中国,被中医救治、滋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它却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越来越陌生.有人对它的认识来自洗脚按摩,有人对它的理解是巫医神术,有人称它是"糊里糊涂把人治好".  相似文献   

2.
兰世秋 《今日南国》2006,(22):60-63
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医,但在中国,被中医救治、滋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它却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越来越陌生。有人对它的认识来自洗脚按摩,有人对它的理解是巫医神术,有人称它是“糊里糊涂把人治好”。  相似文献   

3.
由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性”精神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由此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鲁迅传统。本文拟就“改造国民性”问题,通过老舍和鲁迅小说创作的比较来看二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传承关系。一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阿Q、闰土、七斤、华老栓等,在他们身上,既有受农村封建宗法思想影响的保守、愚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和不敢正视现实的缺憾,又有千百年来农民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狭隘、自私、冷漠、苟且等。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批了民族精神的劣根性。 比鲁迅晚出现于中国文坛的…  相似文献   

4.
浩富 《华人时刊》2007,(3):10-13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从上到下,都围着吃打转转。因此,有人质疑,中国的食文化夜郎自大,是一件迷人的“皇帝的新衣”!在它眩目而迷人外衣之下,在它快乐、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蛰伏着的是一张血盆大口——吃人!中国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而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5.
关干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人说,《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在这些人的眼里,鲁迅变成一个宣扬“人性论”的作家。也有人说,《药》是“解救中国的真正良药”。表面上的“褒”,导致的是曲解鲁迅的有害的结论。有人说,《药》的主题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说,《药》主要是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6.
<正> 在鲁迅前期思想研究中,对鲁迅于一九○七年提出的“非物质,重个人”口号,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它旨在抗俗,并非反对唯物主义和反对群众。早在四十年前,论到这个问题时,就有人指出:“你如果拘泥于字面上,以为初期的鲁迅是反对唯物、反对大众的,那就陷入不可容许的错误,而这恰恰又不幸地构成了某些鲁迅研究者的理论的结论。”直到最近,还有人认为:“鲁迅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理想意图’而具有的‘理想的力量’,……是唯物论者对客观事物的正常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唯物论者。”  相似文献   

7.
当谢曼诺夫、普实克等人的《怀旧》研究被陆续介绍进来后,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兴起了鲁迅小说研究史上的第一个《怀旧》评论潮。①中国的评论家们普遍接受了普实克的观点,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②的桂冠郑重地授予鲁迅小说世界中的这只“丑小鸭”,同时,从不同侧面认真地审视它自身的价值系统。而本文,则力图从审美的角度来展开对《怀旧》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五四”退潮以后,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分化:“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鲁迅、郭沫若等一代大师,是这支“纯粹、精锐的队伍”的中坚力量,而一大批更年青的新兴作家的涌现,则为这支正在继续前进的文学大军增  相似文献   

10.
她们被称为“爱情教母”,用她们对一场场恋爱的诠释和讲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人。有人说,女人写作总是在写她自己。情书、细节也总泄露出她们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文系(科)都开设有以培养、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写作课。文章写作要不要理论指导、有没有它自身的理论体系、是不是一门科学?在认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有人持否定态度。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写文章有什么“定法”,鲁迅不是曾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整理和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并拿起小说武器,在理论和实践上,批判我国传统的小说观念,是我国小说观上的彻底革命。一在中国旧传统观念中,小说是一向被轻视和冷漠的。鲁迅说:罗贯中小说,只剩下四种,又经后人乱改,“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后来鲁迅又不止一次地指明:“在中国,小说并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杂文虽说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在的新货色”,但鲁迅的杂文确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它冲破了“五四”前文学的历史传统,表现出一代文豪的独创精神。本文试就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探索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鲁迅研究一开始就注意同社会、现实的联系.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意义与贡献,从历史与社会角度估价鲁迅的价值成为研究鲁迅的基本方法,翟秋白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写于1933年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开阔的视野,从中国近代、现代思想斗争、文化斗争发展史的角度.理出了鲁迅思想发展的脉胳,总结出鲁迅精神的主要特点,阐示了鲁迅战斗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序言》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贡献了关于鲁迅的最新认识,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还在于它在中国文学界开拓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序言》研究鲁迅的角度与方法,它所做的重要评断与结论,它对鲁迅精神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毛泽东对鲁迅的认识、评价.在认识鲁迅的历史上,毛泽东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毛泽东和鲁迅是现代中国两大思想家,他们平生虽然未谋一面,但“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毛泽东很熟悉和崇敬鲁迅,在现代中国能为毛泽东如此赞佩、尊崇的人并不很多.毛泽东喜爱读鲁迅的书,由艰苦的陕北到病重的晚年,他一直常常阅读鲁迅的作品;他也很喜爱与人谈鲁迅,陕北时期他经常请一些刚从上海来延安的熟悉鲁迅的人介绍鲁  相似文献   

16.
对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来说,鲁迅,是她“在中国生活的所有年代里的一个最有影响因素的人”①。史沫特莱与鲁迅的初会,是在她从欧洲到中国刚及一年的1929年12月27日②。那时,正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场白热化的内部论争冷却不久,但仍然弥漫着“创造气”、火药味,在鲁迅的头上还顶着“二重反革命”、“封建余孽”的帽子;那时,鲁迅还经受着来自敌人方面的巨大压力,被说成是“拿卢布”的“文妖”;那时,许多党内外的人对鲁迅尚然有着许多  相似文献   

17.
人是否自私问题,在一些西方学者那里早就作了论证。结论是:自私是人的本质。近些年来,有人利用现代生物学成就,从基因的角度论证了同样的命题。这一理论已在我国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影响。有人否认这一理论,但仅仅是基于道德伦理角度的考虑(当然这种考虑是必要的);有人怀疑这一理论,但又难于对此作出在实证科学意义上的否证,于是乎只有默认了它;有人是作为人类生存“第一原理”在社会生活中“实践”它。总之,对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古老的民族艰难地步入本世纪20年代之际,探讨其生存方式的话题开始发生转换,由过去“言技”、“言政”转移到“文化”方面。“文化”方面的古今中西之争,牵动了一代学人的心。因为,在当时有识之士的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实际上被视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象征。在这次文化论争中,身为教育家的陶行知也在思索和探索着。中西文化论争中,有一类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国自大”的人们,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窦丛生,也由于西方部分人由于战争对人类造成灾难,产生对近代科学文化的厌倦、反感,流露出对东方精神文明的赞赏,滋长了他们狭隘的民族“自大狂”心理,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兼涉诗文创作、文学翻译、学术研究的文坛多面手。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①的冯至正是其中的一位。然而,他早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除曾得到鲁迅的首肯外,②迄今还鲜有人论及。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2012,(8):79-79
算盘,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在算珠上下翻飞、噼里啪啦声中已走过了千年的岁月。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有人甚至将其列为堪与中国四大发明媲美的又一大发明,它被远播到国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即使在计算机十分普及的今天,算盘也没有被淘汰,仍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因为它灵巧、准确,没有辐射,又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所以被人亲切地称为“绿色计算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