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人墓碑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独五人之,何也?”一句,课文注释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笔者未敢苟同,认为应是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从反面提出问题,它的答案隐含在法问之中,有间无答。如《促织》中有“死何种益?”一句即是。“设问”则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前者如“作亭者谁?山之增智俗也。”(《醉翁事记》)。后者即“独五人之椰城,何也?”它没有答案却可联系上下文,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  相似文献   

2.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12,32(3):221-224
本文以近代保定城的市政建设为例,揭示保定城的发展轨迹与近代保定城"一文一武一衙署"的城市功能衍化历程。具体从直隶总督署的修建、莲池书院的创立、保定"练兵"与近代军事院校的兴建三个方面分析与探究了保定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凸显出政治功能、文化教养功能和军事功能以及这几种功能的叠加、互动与转换。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陕北,原是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河流纵横,宜耕宜牧的地方。长城沿线茫茫的沙漠是后来因大量开垦土地,植被遭到破坏而造成的恶果。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古代陕北自然面貌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说:“上郡之地,畜牧为天下饶。”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六大  相似文献   

4.
方志,是地方志之简称,即地方之史。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所记:“外史掌四方之志”,“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小史掌邦国之志”。最古的史书称为坟、丘、典、书。周而后有《孟子》载的“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载的“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载的“百二十国宝书”。后世又有典、录、略、考、说、记、纪、书、图经、图志等,志包括在史书之中。我国方志之撰著,由来已久。三代时舆地学已很发达。战国时撰著的《山海经》,对山川、形势、物怪、古迹,物产之大概,记载都较详备。  相似文献   

5.
新疆八景说     
八景,指八个胜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宋徽宗时张能为人志尚清虚,工画山水。徽宗尝遣其观山水之胜,作人景图。可见八景之说起于宋代。后来名胜之地多称其景物为人景,如西湖八景、潇湘八景、关中八景等。其中以金章宗命名的燕京八景最为驰名。其人景为: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雨、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这里有春夏秋冬朝暮,又有日月风…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的情理美学观主要表现于烁记》的反情和志论、《毛诗序》的发情止礼论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其主导理论是以理节情论。一、《礼记·乐记》的反情和志论《礼记·乐记》的情理美学观是与物感说密切关联的了,它首先申扬音由心生感物而动的物感说。“人心之感于物”,“感于物而后动”(烁记·乐本》)。烁记》所讲的感物而动的“人。0”是指“情”而非“性”(天赋之性)。所谓“哀。已感”、“乐心感”。“喜心感”、“怒心感”、“敬心感”、“爱心感”这六情,是情不是性。这种喜怒哀乐之常情,应感起物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7.
古中国记有铸金人之像的,有见于春秋末期勾践为记念范蠡所立金像。“越王乃使良工铸金像范蠡之形.置之坐侧,相夕论政”《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后来秦始皇聚六国兵器于咸阳,仿翁仲形,铸有十二金人;西汉霍去病北征匈奴,夺得祭天金人,也皆是铸像,但这些铸像,盖为他人形像而传,仅都是为某种需要所铸,并未普及民间。中国史有为己树碑立传,且遍及全国,令黎民百姓顶礼膜拜者,当始自唐明皇李隆基。据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称.“开元年中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以其本乡,故自铸其一也”(卷一百六十一《茂…  相似文献   

8.
关于《拾遗记》的作者,前人多有论述,如“王嘉说”、“虞义说”、“萧绮说”等,莫衷一是.笔者在研究该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多条材料能够进一步证明原本《拾遗记》确实出自王嘉之手,萧绮《拾遗记序》中所说“搜检残遗”并非虚言.同时,有关《拾遗记》的版本,卷数上有二卷本、十卷本、三卷本、十九卷本之别,不同卷数版本的出现是古书整理流传的方式和古人著书通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在桐城派诗论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完成于晚年,是一部较完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古文法论诗,刚健之美的“力”“气”说以及构成意境之“妙”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又胜“远逝”一筹。《离骚》向有奇文之称,“求女”可谓奇中之奇。这段文字的含意难于理解,但对全诗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认识《离骚》的深刻意义,才能“令屈子一片深心,千古共白”,而“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所以,自汉代以来它就成为《楚辞》研究的“热点”,新说层出不穷,至清代以前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土、良辅,此说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从之者有戴震《屈原赋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王邦采《离骚汇订》等;2、以求女喻求贤君,此说朱熹《楚辞集注》主之,从之者有蒋骥《山带阁注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的预占●黄开国一卜与筮,是中国最古老的预占。《说文》解释卜、筮,分别说:“灼剥龟也,象龟兆之纵横也。”“筮易卦用蓍也,从竹巫。”可见,卜是借灼龟壳,依龟壳的纵横裂纹,断其吉凶之兆。筮则是借蓍草列卦,以卦策之数推测祸福。卜龟在夏代已经有了,而筮...  相似文献   

12.
19终南山     
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其地峰峦叠翠,清泉潺潺,溪流萦绕,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气候宜人,景色幽美;昔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葺翠,以楼观为最佳”之说,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楼观台现存的道教名胜古迹与建筑有:老子墓、说经台、炼丹炉、化女泉、上善池、仰天池、吕祖洞、五老洞、宗圣宫遗址、古银杏树、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当然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淮南子、道应篇”说:“今夫举人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力之歌也。”同时人类是最富于感情的,他们想把劳动生活中的复杂感情表达出来,便只有借助于节奏鲜明的诗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说:“男女有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正是说明诗歌产生的道理的。我国最古的“弹歌”,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以及后世的“采茶歌”“打夯歌”等都是和劳动生产密切关联着的。“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乐歌总集,当然亦不会例外,其中有很多篇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问题,是民国史上惊心动魄的奇观。地方实力派在历史上的表演,显现了一幅幅生动、奇特而又多变的画面,始终扣击着人们的心弦。何谓“地方实力派”?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抗日战争各种政治力量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问立场。”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说:“现在的大后方,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独  相似文献   

16.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颂金 《文史哲》2003,(2):19-24
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 ,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胡绳 195 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古史辨”在思想启蒙方面有积极意义 ,是思想解放的一个环节 ,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古史辨”所受到的诟病是说它把古史砍掉几千年 ,这其实是误解。说它是“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对。“古史辨”疑古所疑的主要是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 ,并不是对一切古史都怀疑。“古史辨”之前已有疑古 ,之后也应该有疑古精神。不能把信古、疑古、释古截然分开和绝对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也不是这三个阶段的问题。“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不合适。  相似文献   

17.
语言波澜是指语言运用的曲折变化,它的反面就是单调板滞。文章贵曲忌直,特别是文学作品,更讲究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忌平庸、呆板。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谢榛认为:“长篇古风,最忌铺叙,意不可尽,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妙”。又说:“长篇之法,如波澜初作,一层紧于一层。”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波涛澜漪,变化莫测的。而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文学作品的波澜主要表现为语言有曲折,变化多。  相似文献   

18.
盐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玄永栋人类是绝然离不开盐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讲得明白:“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既然盐为人的生存与健康之必须,人类当然本能地去追求它。正如水为人类生存所必需,早期人类...  相似文献   

19.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20.
刘召兴 《云梦学刊》2006,27(6):14-20
学界多认为,学术见解的歧异是傅斯年与顾颉刚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时期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治学异趣在这一冲突中的“份量”究竟有多大,却值得考析。从北大国学门到中山大学语史所再到中研院史语所,其旨趣是一脉相承的,疑古思潮并非这些研究机构的集众旨趣,而“疑古”的顾颉刚却多参与其中。同时,后来竖起“史料学派”大旗的傅斯年,其早年学术性格恰在“疑古”与“考信”之间,他由疑古转向考信,可以说是其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不必有意与顾颉刚立异,更何况顾颉刚学术思想之发展也是“始于疑,终于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