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即由先锋叙事转向现实言说。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透析,把握他从抽象精神层面所展开的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探询,肯定其创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通过对其现实力作的观照,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容相左的悖论情境,从而表明余华的小说创作转型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主要表现为:作品选材从单一化向多视角转向;作品风格以现实主义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转向。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生阅历的丰富、思想的积淀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的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李乔。  相似文献   

5.
论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的转型与回归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转型与回归趋向:由原来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成规转向回归现实主义,出现线性完整叙事回归、史诗性艺术追求及确定性价值意义重现等,体现出与同时期的理性历史叙事(即传统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相整合的趋向。这是现实社会和文学秩序重构努力的结果与体现,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再次转向及读者阅读心理定势有关,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现实生活的自然延续,叙述视角是全知全能的。现代小说的叙事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后现代小说否定生活的规律性、必然性。这样要继续维护小说话语的权威性,就必须把这种自觉引进小说的叙述之中,返回自身,承认自身的局限、困境并充分利用它,作家们似乎别无选择,戏仿似乎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7.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与胡风的理论相得益彰,共同展示了七月派的个性特征。本文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对路翎解放前后的小说进行对比,目的是理清路翎小说创作的变化。论文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路翎的小说创作由于宗派主义、政治斗争的深入及他主动地向主流话语的靠拢,结果才出现了文学创作中两种话语的裂隙,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路翎对情感、小说的思想交锋、政治话语等方面作出了让步,但依然坚持了对人物的刻画、人情、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新文学现代性规范的“压迫”之下,张恨水三、四十年代小说创作“转向”,由通俗文学的本土化 现代性规范向新文学的“抗战”主流现代性规范调整,“抗战小说”就是这一“转向”的产物。由于背离了张恨水的创 作个性,“抗战小说”存在着非统一性和文本分裂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近 2 0年来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进入了复苏与繁荣时期。各民族小说创作的题材从狭窄到开阔 ;主题从表层到深层 ;人物形象塑造由性格单一到丰富复杂 ;小说结构形式由机械平板到灵活多样 ;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由传统写实到多元开放 ,既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深化 ,又有对现代派多种表现手法的借鉴与综合运用。各民族小说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平衡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维吾尔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潮小说。非理性因素成为了新潮小说重要的叙事话语。非英雄化是新潮小说作品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叙述技巧上的大胆尝试,淡化情节或无情节化,运用意识流、象征、怪诞、神秘与魔幻等新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新潮作家自觉的形式探索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藏族当代著名作家意西泽仁以“文化混血”优势,走多元联合的创新道路,形成了富于游牧民族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融入浪漫主义、叙事诗化抒情化的小说创作风格,代表着少数民族文学作家成功的共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周玉华 《东方论坛》2014,(5):115-120
《申报》在1877年至1904年间就先后开展了三次小说征文广告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清末报刊转型对小说征文广告效应的影响,表现在清末报刊由开启民智和政治宣传的受众引导,转向满足和迎合受众阅读消费心理,引起小说认识度不断提高,参与小说创作的作者群不断扩大,使得报刊小说征文广告的效应不断强化——小说征文作者队伍扩大,小说创作数量剧增,小说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何顿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给个人心灵带来冲击的小说,这些在场感强烈的作品是何顿对时代、对人性的观察。在其新作《幸福街》中,何顿由现场转向历史,通过叙写黄家镇幸福街上两代人、半世纪的生活历程,从源头梳理“50后”的一代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难题,以具有历史感的眼光探寻社会历史和个人生活中的剧变与恒常,重建了他现实主义文学叙事和历史判断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80年代中期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透视,从共时性、历时性层面探讨转型期小说在再现历史和现实时的转型形态及人文情结的淡出和隐没,指明权威话语衰落后个体话语的多样性和歧异性.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7.
李辉英在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时,分别以历史性、现实性、哲理性的方式建构了《万宝山》《松花江上》《雾都》三部小说,表现出多元的创作面向与审美品质。《万宝山》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在追求历史性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化虚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松花江上》再现了农村生活固有的复杂性,真实呈现了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错综交葛,以及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雾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民转向市民,文本中的论述多于叙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经验,是一部理性化的哲理文本。小说表现的广度与深度,都为现代小说注入了别样的新质。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视阈内的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细小的环节,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从现实主义演变这一视角来观照新写实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从注重再现生活、平民化书写和世俗化创作这几点着重探讨新写实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19.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小说家偏爱选取同时代新闻作题材,形成了小说依靠新闻信息展示现实世界的创作模式.新闻的热点选择和言说立场影响了近代小说的创作,使其确立了跟随新闻同声应和的互文性写作策略、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和通俗教科书的创作主旨.然而,这种由新闻信息支撑起的表象现实,既无力将近代小说的书写重心由叙事转向写人,也无法扭转近代小说工具主义的叙事立场,更打碎了小说创作的艺术原真性,使其沦为毫无艺术光晕的新闻复制品.因此,在新闻影响下忘却了审美纬度,仅依靠认识纬度和伦理纬度而存在的近代小说,虽然实现了干预现实的社会功能,却无法完成小说审美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