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悦宁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0,(1)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唐代 ,出现了全盛的局面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从而使唐代叙事诗以其浓郁的抒情氛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数目众多的抒情诗相映生辉。文章勾画了这一艺术风貌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萧心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一九三三年,臧克家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第二年,艾青发表诗作《大堰河—我的褓姆》,二者均以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切描写而震动诗坛,两位诗人也是因此一举成名.然而同是描绘下层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3.
许桂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4.
冯乐堂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从一九三三年《烙印》问世,迄今半个多世纪里,臧克家由青年诗人群中“最优秀中间的一个”而成为年高德昭的诗坛老翁,勤奋不息,纵笔高歌,先后写下了近三十个诗集和许多理论文章。这些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以总体而论,反映了他对客观现实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个人的积极贡献,也为多种多样的社会审美需要提供了自己的味品。这里有他自己的甘和苦,也有 相似文献
5.
韩之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5)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以诗品丰富凝重著称。他也写散文、杂文和文艺论文,成绩斐然可观,屡见评陟。惟有他的小说,或许因为数量不多,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创作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臧克家只出过《挂红》《拥抱》两部短篇集,共收十五篇短篇小说,加上集外的四篇和收在散文集里的一篇,总共不过二十篇。为数的确不多,却颇有特色。这些小说描摹社会人情世态的本领,是他的诗歌、散文、杂文所不能比拟的。其绘声绘色的程度,即在同一时期专写小说的作家中也不多见。这些小说作为臧克家整个创作的有机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不容忽视。研究他的创作而舍弃这些小说,便不能全面认识和说明臧克家的文学成就。本文拟就他的小说的总体特点加以考察,以说明他对我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艾青的叙事诗创作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艾青叙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孙殿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7-100
老庄哲学本意并非论艺术技巧,而是论道。道是他们为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而找到的一种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先秦学术文、史、哲不分,老庄的艺术技巧理论就融汇于其道学思想,其本体是其哲学范畴之道向艺术层面的演化。老庄没有直接论艺术技巧,但其道学处处展示着如何实现自由的技巧和方法,对文艺创作技巧产生直接影响,甚至相通。道之无的特性揭示了艺术技巧的本质与表现形态;通过无目的而达到目的技术创造论阐发了艺术创作主体理论,触及了艺术技巧的实质;道的社会实践性理论阐发了艺术技巧的社会实践基础,并论述了背道的艺术技巧反面存在。因此老庄的道技论也就演变成了艺术技巧论。 相似文献
8.
侯兴维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在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丛花中,以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发展的讽谏艺术,可谓是一树璀璨夺目的奇葩。这种寓谏于隐,寓庄于谐的口头劝谏形式,凝聚着论辩方面的高超的技巧,也充分地显示了在两千年以前,我中华民族在口才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我们认真地去发掘 相似文献
9.
陈抱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一、“叙事诗在中国是有悠久传统的,《诗经》、《乐府》以下,代有新作。降至元、白,突由极盛而转趋沉寂。这样又过了几百年,出现了吴伟业(号梅村),始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五七言体歌行,其中可以指为叙事诗者,多达数十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方面说, 相似文献
10.
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至早期叙事诗有着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和视之易见的现代品格,展现着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开创了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叙事诗。 相似文献
11.
余斌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2):41-46
臧克家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价值。他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特质,突出表现在意象化的细节真实描写和诗歌语言方面的“苦吟”风格。 相似文献
12.
曾思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以词法马叙事诗──试论吴梅村叙事诗的艺术创新曾思艺中国古典叙事诗虽然作品不多,但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自《诗经》的初萌状态后,中国古典叙事诗在汉代开始放射光芒,出现了《孔雀东南飞》、《悲愤诗》等杰作,南北朝时期,又出现... 相似文献
13.
刘丽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93-96
臧克家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本文主要论述他建国前作品中的中国式题材所体现的中国风格,即有"风骨"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的"山水田园诗",亲历战争生活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无派别的兼容并收.他的中国风格是开放性的,是随着诗人的创作实践而不断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2)
读刘白羽的散文,总是被那炽热的激情所吸引,而不觉得在使用什么艺术技巧。这不是没有技巧,而恰恰是达到了巴金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换句话说,他摒弃了那种“用鲜花去装饰谎言”的所谓技巧,而把技巧的运用融化在真实自然地表现思想内容中去了。刘白羽十分懂得:“在创作中也不要过分地追求巧合,因为分寸掌握不好,容易失去淳朴真实”。“真正的艺术技巧,在于使读者没觉得你在使用技巧”。(《喀喇昆仑的神魄》)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娴 相似文献
15.
潘颂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
著名诗人臧克家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新诗理论批评家之一.他的新诗形式美学观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滥觞期,50至70年代中期的发展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成熟期,先后提出了"不赞成要一定的形式"、"诗要三严"、"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要三顺"等新诗形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龙泉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臧克家同志解放前不但贡献了很多诗歌作品,而且发表了不少诗论篇什.这些诗论文字都是诗人创作经验的结晶,是一颗诗心的剖白.臧克家的诗论是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他以诗一般的语言,对其在诗歌道路跋涉的体会和心得进行直观的描述,其经验的切实,审美的精微,评价的深致,感情的浓厚,莫不令人叹服!他的诗论虽情胜于理,似乎缺乏纯思辩的综合阐述和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他的思维特性,把零碎、分散的种种 相似文献
17.
论冯至早年叙事诗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禄高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3(1):66-70
冯至的叙事诗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反复“体验”的结晶,体验到的是悲剧性。冯至叙事诗的悲剧表现形态为爱情的悲剧、艺术(美)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文章从悲剧主人公、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的审美心理效应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悲剧的特性——轻型悲剧;并从冯至“隔”的技巧的运用简要分析了产生轻型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26-30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 ,朱湘是新月诗派中被称之为“大将兼先行”的诗人。对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及关注。但是 ,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一种明显偏向 ,就是对朱湘现代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成绩的忽略。因此 ,本文通过对朱湘叙事诗创作的历史考察 ,以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诗论的把握 ,说明并描述其在中国现代叙事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钱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29-30,36
托尔斯泰在塑造典型人物时,极为重视性格的鲜明生动和多样性,把人物放在矛盾极其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从性格的流动性,典型动作和细节,内心独白描写来刻画人物。 相似文献
20.
张林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论“艾青体”叙事诗张林杰一茅盾曾说,在长诗中,他对“艾青体”比较中意①。“艾青体”这一称谓,暗示了艾青长诗(当然包括了他的许多叙事诗)与众不同的格调。但并不是艾青所有的叙事诗都具有这种格调。实际上,真正具备“艾青体”叙事诗特征的诗歌,总是那一部分元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