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纷繁复杂的《春秋》人物群像中,“伯姬之死”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照亮了历史的舞台。而在《公羊传》《穀梁传》《左传》风格迥异的解读中,这一事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想图景:《公羊传》以伯姬“尊礼”为中心,构筑了一个道德化的礼制世界;《穀梁传》从伦理教化的角度,强调了伯姬谨守礼教的“贞妇”形象;《左传》则通过礼之对象的不同,探讨了伯姬因事从宜的可能。这些不同的思想图景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三《传》之间的理论张力,而体现于思想图景中的不同立意旨趣则为我们理解《春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关于<左传>中所记述的世卿,自汉至清的历代学者,都以乱臣贼子视之,因此,对<左传>褒赞鲁国世卿季平子的记述大加批判.这是在<公羊传>"讥世卿"的经学思维下对<左传>大义的误读.近代有学者认为<左传>作者有"尊季氏"的倾向,故书中多有袒护季氏家族的言论,然以全文观之,并不尽然.<左传>记史,并非以一种绝对的是非观去看待一个阶层或一个人物,而是在具体的史事中体现其思想.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作者或据周礼批判其行为,或据事实反思周礼的弊端,体现了剧变时代史家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代儒学的阴阳灾异说,是董仲舒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东汉时期,这一现象更是变本加厉,严重阻碍了儒学自身的更新发展。拿何体《公羊传解诂》中所体现的思想与《公羊传》本身精神相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汉代思想发展的轨迹,而且对我们把握两汉社会政治的特征也不无稗益。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引戴宏《序》云:“子夏传公羊高,高传于其子平,平传于其子地,地传于其子敢,敢传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于其弟子齐人胡子都著于竹帛。”这里说明了,一、《公羊传》思想渊源来自七十子后学。二、开始时一直在同一家庭中口头相授。三、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形成文字。因此,《公羊传》中所体现的灾异思想是西汉景帝时特定的灾异思想,而何休《解诂》中的灾异思想反映的则是东汉后期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水浒新传>产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作家对<水浒传>、<宋史·张叔夜传>、<说岳全传>等相关材料进行了有意取舍,对张叔夜的形象进行了重新构思与全新描写,使之成为贯穿<水浒新传>始终、占据最重要地位的第一人物形象.饱含了作家对率领民众肩负拯救民族危亡重任、大智大勇大忠大义英雄的热切歌颂与对奸佞误国的强烈批判,使张叔夜这一古代人物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相似文献   

6.
罗泽胜 《社科纵横》2008,23(7):66-67
但书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新<公司法>使用但书的数量、形式、技术等方面大大超过了旧<公司法>.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但书的含义、新<公司法>中但书规范的具体形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传奇<虬髯客传>在明代颇受曲家们关注.凌濛初即以这一题材,先后创作了三本杂剧,并因此而获得了时人高度的赞誉.本文综论其现存二种<北红拂>、<虬髯翁>的创作时间,红拂女、虬髯翁各自的性格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与艺术上的优劣得失,旨在对作为戏曲家的凌漾初,有一个更恰切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王晋鹏 《探求》2005,(Z1):4-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不是理想,而是现实的实践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张应超 《唐都学刊》2008,24(4):14-17
高力士是唐代历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且甚为知名的人物.在他七十三年的人生经历中,既有少年和晚年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青壮年时权倾朝野的辉煌.当今出版的辞书和学者所撰文章,把高力士的生年定为公元684年者非常多,但是,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唐书·高力士传>中记述,高力士逝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时年七十九岁.根据<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志铭并序>中高力士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逝世时七十三岁记载,确定高力士的生年应为公元690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张毅 《北京社会科学》2016,(12):107-119
“君子”是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领域的重要概念,它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左传》是涉及“君子”问题最重要的先秦典籍之一,要清理“君子”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离不开对《左传》材料的深度阐释。根据语法特征对《左传》中的“君子”详加分类研讨,可以大体解决学界历来疑虑的《左传》史料的可信度问题。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系统解读,可以看到,在孔子之前百余年,“君子”已经成为贵族政治家普遍关心和反复探讨的问题。当时的政治家已提出了诸多君子的行为规范和判断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虽与日后《论语》给出的君子标准还有差异,但仍不失为孔门君子之学的渊源和先驱。  相似文献   

13.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6,22(6):128-132
西安事变期间,周蒋曾会面两次,一次在12月24日晚上10时许,一次在25日上午10时许。前者由宋美龄、张学良陪同,后者由宋美龄、宋子文陪同。前次会面因时间已晚,仅简单寒暄了几句,再次会谈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的承诺。周蒋会谈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也没有更加隐秘的内情,从而廓清了周蒋会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4.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01,28(4):88-90
《左传》记言有诗心 ,文心之证即史蕴诗心 ,与后世小说家言虽不同而可相通 ;至《史记》 ,司马迁载笔取材 ,汰虚课实 ,并将人的本性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突破《左传》劝善惩恶的道德层面 ,把史书提高到历史现象规律性认识即历史哲学层面 ,因而中国史学实肇端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15.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16.
房锐 《唐都学刊》2007,23(6):1-5
司马相如与蜀郡太守文翁均为汉代著名人物,关于司马相如成名与文翁化蜀之间的关系,前人多有误解。以《三国志.秦宓传》所录秦宓致王商书信为重点,对这一问题加以辨析,可以澄清相关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陈桂权 《唐都学刊》2012,28(5):114-120
对于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史家撰述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始于《新唐书.列女传》,最终定型于《宋史.列女传》导致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中在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性别制度下,主流价值观对"妇德"的话语变化。而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既是历代妇德观念的反映,也是父权-夫权性别制度下对于女性妇德的要求与塑造。  相似文献   

18.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宋大文献学家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十种,以描述、彰显和定位其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显赫功绩。相对于曹之、王德毅两位学界前辈的已有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对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的实证进行研究,并且以新的材料和视野使之有所推进,以唐集在宋代之整理与流传的若干问题为契机,考究出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十种:颜真卿集、李白集、杜甫集、李邕集、钱起集、孟郊集、刘禹锡集、鲍溶集、秦系集、李德裕集。  相似文献   

20.
“传体文”主要指文人别集中以传为题的作品,它起源于六朝,盛行于唐,而繁荣于宋。自宋代起,不少文章总集开始将传体文作为独立的文类。其中,《文苑英华》收录了南北朝以来三十四篇传体文,奠定了传体文在文章总集中的地位;《唐文粹》注意到传体文内部的题材分类以及传体文的文体特征;《宋文鉴》选取的北宋传体文更富有经典意义,凸显了北宋传体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则通过系统的文类构建,使传体文与行状、碑志等文体的异同更加明晰。传体文在宋代文章总集中成为固定的一类,意味着自唐代以来的传体文发展得到文章家的认可,传体文的文体地位由此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