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文化的生成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文化超前或滞后于所伴生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时,通常会发生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的多样性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取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性质的不同。在世界文化大家园中,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存在,是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的视野中,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包容是绝对的、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是有条件的包容,是一种选择性的包容。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不同阶级利益、反映不同阶级立场的核心文化内容,不但无法包容,还有可能是针锋相对与冲突的。  相似文献   

3.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林剑 《江汉论坛》2012,(10):114-118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人们似乎都熟悉的概念,但又是一个难于准确界定的概念。学者们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宁肯费时费墨地去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却很少有人给出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复杂的、多姿多彩的,但在复杂的表现形态中则蕴涵着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东西。文化在实质上是内化在一定载体中的精神与观念。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们的选择,但不能从选择性推论出文化的非决定性。任何一种文化的生产与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生成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应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去解释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而不应以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去解释历史。  相似文献   

5.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崔茂新 《文史哲》2007,(3):36-42
文化还原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一种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力图把抽象玄虚的方法关注和讨论,还原为具体研究过程中方法的自觉建构意识,把孤立封闭的学科自赏式的价值关注还原为当代学人在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内进行当代思想文化创造的学术事实。文化还原注重在一个开放的历史文化空间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诗缘话语之互动性转换生成关系的学术建构,一方面关注长远时间里那些历史文化因素是怎样生成了具有独立生命意志的诗缘话语的,另一方面则关注特定的诗缘话语一旦作为独立体的文化存在参与到历史文化过程中去,它又是怎样在持续的情境领悟和与时俱进过程中不断催化、生成新的文化情境的,亦即作为传统因素与思想资源是怎样参与到人们不断优化着的现实美学生活建构中去的。文化还原还具有整合当前古代文论研究在方法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上相互矛盾对立的意见、命题之思想功能的一般方法论意义,从而使得“古为今用”与“不用之用”、“回到传统”与“现代转换”、客体复原与主体创造等命题之间的矛盾对立整合为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苗伟 《齐鲁学刊》2012,(3):86-90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日趋激烈的文化矛盾和冲突,让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在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关系开始普遍确立。而伴随人类实践的深化和拓展,文化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正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日益凸显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文殿 《齐鲁学刊》2008,1(3):75-78
人创造文化,实质上是在生成着自己的生命。人怎样创造文化,就怎样理解生命与生成生命。人之历史与人之文化传统应当从对特定生命的理解与生成来把握。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西方民族生命生成方式,只具有地方意义。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生成方式,其基本精神是"尚德"、"尚和",其方式是"融合兼容型"的生成方式。从生命生成方式来理解文化创造,从生命自觉来理解文化自觉更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根本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接受外力推动时,最初总是存在着更多被动成份在内,但是一旦进入到某种同化状态中,由于人们的长期交往,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在共处中潜移默化,就会发生自然而然的融合,从而改变民族文化的特点。从历史上来看,一种高位文化,若要加速其被吸收和接受的过程,总是设法造成一种有足够扩张力和辐射力的文化环境,以带动低位文化及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青海大开发的重头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但青海对这一资源的开发一直没有东部甚至中西部某些省区“走”得那样快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对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良好历史机遇 ,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作为青海大开发的重头戏 ,让这一资源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一、历史文化是一种资源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 ,它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 ,如考古学文化、人类在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活动和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对自然…  相似文献   

11.
林剑 《学术界》2013,(7):70-79
文化在本质是实践的,是在人的实践的基础生成与发展的。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发生作用与影响,因此,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文化。按照各种不同的因素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可以将文化区分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看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凸显不同的因素在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但文化观不同于文化学,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的本质与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还是非冲突的,文化研究者们各执一词,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共生共处,有人强调文化之间的对抗与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非冲突性的一面,也有冲突性的一面,是冲突与非冲突的辩证统一。正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性与非冲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根子。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即使生命不会马上消失,思想也会立即消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立国作为通往大国之路的大国策,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一种反危机的国家战略,已上升到国家发展范式转变的高度。今天,中国正处于后危机时期加快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确立文化立国战略,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文化工业的勃起是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法兰克福学派片面地夸大其消极方面,将其看成是资本力量与机械化生产对人类价值的全面剥夺、扭曲与压制的工具。实际上,文化工业通过生产与消费的“文化化”过程,发挥着对社会、经济和人性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当代社会不仅趋于“知识经济时代”,也正趋于“文化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所包括的从道思想、贵和尚中、崇德重义、道统观念、文化中国及人文精神等重要内容,从先秦到现代已发展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所遵崇的价值体系。但它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着。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复杂的作用,即具有积极和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双重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的意义已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同与接受了.但时下许多人对全球化的认同具有片面性,人们认同的只是经济的全球化,而对政治的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则是惧谈与拒斥的.但是,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各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过程,文化全球化并不必然地导致文化的西化与文化的资本主义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有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要有民族的文化自觉性,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要避免文化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与艺术活动始终指向着人类的现实世界。为此,康德、马克思在其各自入学语境中将审美视为重构人、社会、自然总体关系的价值对策,将审美与艺术活动理解为人的生成、发展和自我发现的历史过程,实现了具有当代性意蕴的审美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就文化的广义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生活世界本身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人的社会化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的基地和场所。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文化生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生成史。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也是基层民主实践基地。在这一领域中,社区居民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也促进了小区的公共治理。小区的这种实践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表明,社区文化平台是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共同的文化活动增进了和谐与参与意识,以此为基础,中国基层民主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