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环境犯罪行为比较研究——以刑事立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犯罪行为的范围与设定模式是环境刑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环境刑法与环境行政法规的关联程度、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的程度要求、环境犯罪行为涵盖的范围以及环境犯罪行为的立法体系选择等方面入手,各国对环境犯罪行为做了不同的规定。比较考察我国环境犯罪行为的规定,则存在立法形式单一、行为类型设定简单、涵盖范围狭窄以及行为体系零散、归属错位等问题。我国环境犯罪行为的立法完善应该从注重立法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行为类型的阶梯化、适当拓展环境犯罪行为的涵盖范围、合理确定环境犯罪行为体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行为场的崭新视角研究青少年犯罪。人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犯罪青少年及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中展开,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成和发展。行为主体、行为、时间、空间构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场。行为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行为场同时具有流动性、稳定性、扩散性、封闭性、主观性的特征。通过青少年犯罪行为场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剖析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犯罪行为的化解阻断模式论——兼谈违法成本对犯罪行为之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原因在于社会综合因素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层析出诸社会因素中作为犯罪原因的决定性变量 (包括变量间关系、变量等级等 )。本文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析犯罪 ,提出犯罪原因的化解阻断模式理论 ,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犯罪主要是缘自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结构方面无以化解的紧张及其在个体生活中的投射。同时 ,本文将抽象的理论命题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 ,致力于思辨与经验的结合。本文所揭示的犯罪人认识上的违法成本低廉是决定当代中国社会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以及由此所引申的遏制犯罪的关键性措施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由于其主体———青少年亚群体的不稳定、不成熟等特性 ,使其又具有很强的离心矢量。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 ,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文章具体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塑造、犯罪行为诱发和犯罪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对象对定罪和量刑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刑法学理论研究中,犯罪对象问题一直被置于犯罪客体之下。我国的刑法学教科书中有关犯罪对象的内容都很简单,只是在论述犯罪客体时,顺便提及并作了一些简单区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对象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存在诸多分歧。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论方法与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从观念体系入手,而应将其看成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与社会制度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信仰体系的构建、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法律体系相互依存并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之一,它的效用只有在与其他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结果加重犯之基本问题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加重犯中的基本犯罪行为具有加重结果发生的内在危险性或者说实在可能性;加重结果与基本结果均是同类法益受到损害的表现形式,加重结果表现为基本犯罪法益的上层法益受到了损害;基本犯罪的侵害对象与加重结果的受害对象必须同一;危险犯不能成立结果加重犯;基本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加重结果的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结果加重犯存在既遂与未遂形态,成立犯罪既遂的标志是加重结果已经现实发生. 相似文献
8.
聚众淫乱罪的非犯罪化与犯罪化存在争议。从规范的方面分析本罪的犯罪构成特征,将本罪分为秘密型与公然型两种,并对区分秘密与公然的标准提出意见。从法理方面,分别对两种行为类型进行分析:从刑法介入道德的准则角度,分析两种类型违背的伦理道德;从刑法谦抑角度,分析两种行为类型是否符合刑法宽容性、补充性、经济性。结论是秘密的聚众淫乱行为应当非犯罪化,公然的聚众淫乱应当犯罪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地层学和类型学一直被视为本学科的主体方法论,缺乏明确的功能和层次之分。随着考古学科的逐渐发育成熟,这种论点已不合时宜。实际上,地层学乃是考古学中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类型学则应归属研究资料的方法。考古学研究资料的方法又可分两类:一类是以类型学、年代学为代表的基础方法论,旨在使离散的考古资料系统化;一类是以系统模拟和系统类比为代表的高层次方法论,旨在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沈志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处罚犯罪预备是因为预备行为具有危险性,如果不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挡,这种预备行为将可能会发展成实行行为。正是预备行为本身所具有的这种惯性,对刑法法益具有现实的危险性,因此立法者事先动用刑罚权,来保护刑法法益,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事先动用刑罚权的行为毕竟是一种推定行为,对其应严格加以限制,否则将造成刑罚权的滥用和忽视刑法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强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8):24-27
医疗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各个因素的影响,医疗环境与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当前的医疗改革往往强调医疗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各个因素对医疗环境的影响。要实现目前医疗环境优化的整体目标,既要看到医疗环境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医疗环境的影响,医疗环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目前社会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权刺缺失是造成社会主体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法律本身包含着使人犯罪的因素,司法实践则在最终意义上使权利缺失导致的犯罪转化为现实性,而权利缺失未能及时被弥补则强化了犯罪生成的力度.权利缺失与犯罪生成之间张力之解决,根本在于建立权利本位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论跨国跨地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16-17
跨国、跨地区犯罪日益成为各个国家打击刑事犯罪的重点。随着各个国家对此问题的逐渐重视 ,对于此项问题的研究也越发必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跨国、跨地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美学冷下去了,文化学热起来了”,这是时下的议论。其实美学与文化学并不存在学科间的屏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写道:“文化的范围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扩大,对近代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美学不仅具有国际性,而且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说美国美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文化本身的某些倾向的逐步成熟所造成的。”因为美的规律,审美活动的规律是由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政治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很多条件,政治学知识的系统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政治学知识系统化的客观基础是政治生活的一体化,其主观的基础则是政治思维的规范化.在政治学知识走向系统化过程中,必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处理知识的元理论、方法论和范畴体系.政治学知识的系统化要经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犯罪的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4):16-17
环境犯罪是刑法学和刑事司法领域的新型犯罪 ,环境犯罪构成由环境犯罪主体、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环境犯罪客体、环境犯罪客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从总体上把握环境犯罪的构成 ,对于准确地确认和追究环境刑事责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互动研究——兼论经济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联系出发,总结了政治一经济互动的两个向度。从两者互动向度出发,区分了新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政治学这两种互动模式;重点阐述了经济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经济政治学是一门非常不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一直使用的统一犯罪概念应当分立,按照社会危害性性质、程度实行犯罪行为分类,可划分为重罪、轻罪、刑事过错.犯罪概念分立的价值在于,使社会对犯罪的评价标准更为清晰、明确,使犯罪概念的总标准与犯罪构成具体标准相衔接,为刑罚处罚个别化、多层次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事故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学界对事故犯罪的研究有所缺失。笔者认为,事故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主体违反注意义务,产生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权利的严重结果,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以事故犯罪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事故犯罪的主体则是指实施事故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相似文献
20.
论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旨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 ,撇开劳动价值论的分析目的 ,它关于资源配置及商品经济运行的理论 ,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劳动价值论同客观现实在前提假设和适用范围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本文在资源稀缺、生产费用、使用价值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激励相容机制和第三产业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了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