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历了从传统型人治社会到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剧烈转型,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中国法律意识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的确立阶段、"从守法到用法"的觉醒阶段和"从立法到良法"的成长阶段。这三个阶段既体现了中国法律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房彬 《兰州学刊》2014,(7):99-10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市融入进程中,他们的乡土观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重大变迁。与城市文化的接触是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第一,城市较为发达,城市文明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有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和观念变迁;第三,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接触相对广泛,并且他们能够自我调适,逐步适应城市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城市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从分割到整合、从封闭到公开、从单向到互动、从定性到定量、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物为本"的当代城市声音,不可能使人与世界、城市、内心发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交流和对话。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把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也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扬州-上海:晚清小说中都市繁华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和上海都是晚清的重要城市,本文以晚清小说作为文本材料,从城市人物故事、城市生活内容、城市格调三个方面,细致论析从扬州到上海的都市繁华之变迁,即脱离传统性,趋向现代性的过程,并对变迁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6.
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塑造湖北城市的崭新形象,提升湖北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湖北城市的文化功能,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认为加快湖北城市群的文化生态建设是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对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跨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全面加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构成了现代社区变迁的主导潮流。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迫切要求我们的城市发展从战略理念到管理目标、路径方式均应发生较大的调整,以更加适应未来的挑战。为此,我们认为当代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变便是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环境形态的更新,实现现代都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更新与管理体制创新1新世纪城市社区的建设重点: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内涵包含了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乃至都市形象重塑的多重功能与目的。诸如,通过城市更新,改善社区…  相似文献   

8.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变与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经济学说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这一视角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评价了经济思想史上有关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演变,总结了城市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以期有助于城市经济学理论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创意城市的创新理念、模式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城市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获取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和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当前,世界各地创意城市的建设呈方兴未艾之势,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也随之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创意城市不仅从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改变了城市发展模式,而且从社会网络、文化体验和公共政策三方面重构了城市的发展路径,为城市建设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园在城市发展中有其特殊的物质、文化机能。本文从El本国立大学校园在历史上的变迁,即从空间形态、空间位置、空间聚集方式等三方面的视点,阐述了大学和城市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大学校园在空间形态上的变迁,体现了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延续性和渗透性;大学在空间位置上的变迁上体现了大学对城市的依赖性;以及大学在空间聚集方式上的变迁体现了大学相对于城市的独立性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确认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时代即将来临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即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时期社会整合、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的功能变迁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对城市社区的功能作了相应的分析,即城市社区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人的深层需求,有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和综合治理;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12.
洛阳学初论     
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属于地方学研究范畴。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其研究重点、学术属性等都与"河洛学""洛学""河洛文化"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构建洛阳学既是传承创新洛阳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洛阳现代化进程、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加大资源和人才整合力度,开好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洛阳学研究会、加大对洛阳学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将洛阳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最近对北京市社区建设进行的调查 ,首先对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历史和变迁进行考察和描述 ,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变迁的特点 ,最后分析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社会原因 ,提出城市社区建设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变革的第二个阶段 ,其意义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远远超过单纯的社区服务 ,其首要任务是为了建立和发展能够填补“单位制”解体后的真空 ,以及与城市社会其他重要转型特征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晚清汉口堤防建设对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是一个依堤为命的城市,晚清以来沿江租界堤防、汉口堡、铁路堤尤其是张公堤的修筑,对汉口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市内及周边水域、水系发生变迁;市区内外陆地面积自然增加;城市气候和卫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汉口城市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拓展以及近代汉口市政的进一步展开与勃兴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城市环境的后续变迁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性风险几乎形影相随、相伴相生。在当下的风险社会,我国城市既面临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历史方位的进程改变,又承受着结构性变迁所带来的诸多非预期后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风险集合体"。因此,破解整体性风险、谋求公共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形态逐渐从刚性城市演进为弹性城市,再演变为韧性城市,其风险防控的思路也先后经历了从风险管制到风险管理,再到风险治理的逻辑转变,从中可以提炼出目标置换、理念迭代、策略升级和行为变迁的城市治理经验,见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贾秀慧 《西域研究》2007,2(2):35-45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动力,重点从经济发展的商业化、城市建设的近代化、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内的新变迁及城市人口的增长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认为虽然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但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科学管理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管理为适应环境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从集权到分权,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从机器管理到人本管理,从细密分工到流程再造。管理逐步走向人性化、知识化、柔性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以一个单位型社区的变迁为个案,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从社区文化、社区参与以及制度性作用这3个要素分析单位制度对社区变迁过程和社区内部整合的影响,反映出在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单位社区的消解以及单位社区走向城市社区的必然趋势。单位社区的转型,对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描述这一单位社区的变迁,进而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转变,并从单位、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三个方面出发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多次发生了变化,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该体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城市和农村关系失衡。在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市和农村关系失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家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历史性社会变迁有两种形式。一是它作为社会肌体的细胞,与肌体的关系的变迁,这属于细胞的宏观变化。二是细胞自身的变迁,属于细胞的微观变化。前一种变迁包容和规定后一种变迁,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的一至性。综合考察我国当代农民家庭的社会变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一、细胞与肌体的关系:从间接到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