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外交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这一新世纪战略使命,在对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保持高度理论自觉的同时,以理性、务实和自觉的态度,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实践活动。虽然中国的文化外交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外交,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于海峰  何晓薇 《理论界》2012,(1):148-149
2009年《国务院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未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以及政策保障。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预示着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切实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是同权力、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任何政治变革都必然涉及权力的移位、利益的调整。因而,在专制类型的国家中不可能实现政治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追求政治民主化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制度前提。而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率先建立的现实又使这类国家的政治变革面临着不得不正视的困境,要求得政治的真实性进步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价值导向。市场经济不仅为这类国家提供了经济繁荣的钥匙,也为其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必须接纳经济力的冲击,接纳市场经济的价值通则,自觉地实现经济与政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保持中国政治稳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体制保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确保中国政治稳定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办学模式、教师构成、学生特点、教学手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三个特性"。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钟声,全国各地的非党报党刊已经或正在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旨在焕发活力,凸显优势,推动变革,促进文化,形成产业的各种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不仅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也是实现当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重大战略的转折点。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与实践,就报刊出版以改制促改革,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期刊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个体私营经济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王笃成,陈士民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巨大变革中。这期间,继乡镇企业之后,又一支"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变革的...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20,(1):44-48
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以海洋意识为先导。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战略全方位实现的重要助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引领国民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海洋认知、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应借助于课堂授课、校园文化生活等手段,加大海洋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培养海洋意识教育的力度。这应是当前最有效、最持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周杨 《理论界》2013,(7):41-43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动力、宗旨等重大问题,包含了"文化为了谁"和"文化如何去服务"两方面内容。探究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性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充分发掘它对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的有益之处,对当前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整个过渡时期始终并存着两个不同类型的阶级联盟。具体来说,就是在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使资产阶级归于消灭的全过程中,充当其掘墓人的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不断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外,还一直同民族资产阶级保持着经济上政治上的联盟关系。即使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这两个阶级联盟关系依然继续演进,直至成为当前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基础和以爱国、拥护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两个范围的政治联盟。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通过保持而不是破裂同资产阶级的联  相似文献   

11.
中共在两次革命和两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这两次飞跃,都包括了理论飞跃、实践飞跃和社会飞跃三大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通过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而实现的。由此产生的"中国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结构,即一般原理与特殊原理、理论(理论理性)与道路政策(实践理性)和"理论核心—原理群—具体论断"。由于认识的历史性,以及"中国问题"的结构和演化,决定了"中国理论"的阶段性和不同历史形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产生了三个历史形态,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今后必然还将产生新的阶段性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2.
徐蕾 《兰州学刊》2008,(10):47-50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经过30年的积累,财富日益膨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资本化进程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随的是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持久繁荣依赖的是制度和制度创新,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文章试图通过中国金融资本化发展的框架,分析来自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萌 《东南学术》2004,(6):105-109
社会主义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面临着种种考验与挑战,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固有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创新与突破.这里的关键,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实现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既要有客观条件的成熟,更要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突破与超越,就在于客观条件的成熟和不懈地进行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礼运大同"是中华文化原创期集先秦各学派理想主义的最早系统表达,并在以后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持久生命力。近代以来,它吸收人类文明成果,顺应人类发展趋势,批判传统、判断西方、展望未来,并成功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对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梦"既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和民族特色,又为它的实践确立了宏伟目标和路径选择。中国传统理想主义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性批判精神。"中国梦"是一种思维范式、价值取向和求索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健康发展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航程,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前程。在"十二五"这一关键的历史新时期,深刻认识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与世界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同力量,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热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产物,中华民族对中国梦的追寻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寻梦过程,并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梦想关系着世界的命运。在美国梦、欧洲梦破灭后,中国梦承载着人民的真正梦想,走文明和平发展之路,它创造的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必然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在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创立社会主义新的实现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更加走向时代等方面,发挥着多层面的杠杆作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资料与劳动人民的真正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全方位的动力作用。在跨世纪伟大征途上,要切实发挥改革的历史作用,必须坚持改革的全面性原则,坚持以经济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与以政治民主化为方向的政治改革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这是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革所深蕴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蒋连华 《理论界》2008,5(3):23-24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阐述了以"两个共同"为主题的民族工作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中的战略地位;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根本之策的发展新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兼论西方经济理论的危机与变革杨凤禄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界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表现之一就是长期受到排斥和批判的西方经济理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经济学家接受、传播和应用。这是一个很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20.
《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一书颠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把水搅浑,把美欧等国为"样板"的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曲解为其所兜售的"民主社会主义";旨在把中国引入歧途。根据历史发展态势与趋势,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及其认同的美欧资本主义"样板",原本就异态同质。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精义不断继承与发展,和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存在着本质区别。《陨落》一书之所以采用"断章取义"等方法构筑陷阱,是要钻我们学风中不重视读原著、也不求甚解的空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