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承接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但现代服务业水平和规模仍与全国、长三角及其16个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且发展状态呈下降趋势。利用因子和聚类法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静态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服务业除合肥外,其他地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不明显;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高于内陆,呈带状分布,尤其是沿江的马芜铜一带发展前景良好,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梯度性。因此,文章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一中心、两次核、三类型"服务业发展布局、推进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竞合共赢等措施建议,以期实现与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梯度对接。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产业示范转移,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皖江城市带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皖江城市带基础优势得天独厚,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了影响皖江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六大主要因素,以2000~2015年皖江地区统计数据为对象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与六大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相关配套服务对皖江城市带外贸转型升级不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皖江城市带外贸转型升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发展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宣城等为中心区域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何解决各城市产业同构竞争加剧的矛盾也面临挑战。文章基于国家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经济竞争力的路径选择,探索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国家的区域经济实际是由若干个城市连绵区组成。皖江城市带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构成,为规划和建设城市连绵区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多集中在重化工业,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大,产业结构效益和带动就业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以城市连绵区为发展目标,采用相对集聚的发展策略,推动皖江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推进研究和制定皖江城市带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强区域交通基础对内和对外的联接水平,提高吸引人才能力,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为皖江城市连绵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芳  赵奎 《江淮论坛》2014,(2):51-55
作为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的皖江城市带,其建设目标为到2020年示范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带。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角度,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9—2012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皖江城市的发展作动态的实证分析,以探究皖江各城市在竞争力、结构层次、优劣势等方面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皖江城市带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水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5日,由安徽省发改委和安徽大学主办,安徽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一届泛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围绕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及其体制与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区域扩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思路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相似文献   

10.
程必定  袁宏 《江淮论坛》2010,(6):11-16,30
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二五"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题。皖江城市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建设,是从产业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而要体现这种价值,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应在化解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上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欧盟旅游一体化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个新兴经济区,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今世界区域发展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欧盟旅游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总结欧盟旅游一体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示范区实施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重点区域,肩负着打造高效承接产业发展的平台、塑造高品位滨江生态新城市的重大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以欧盟、北美、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为主要区域进行分析。通过对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以区域合作为平台,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以"补链"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评价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间四化发展差异程度,选择建立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各市四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为高指数波动大和低指数发展稳定两大类.在准则层指数评价中,各市的四化发展都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评价维度中,城镇化发展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最为突出.据此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为了振兴中部地区而提出来的。安徽省的发展很大程度要靠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而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发展的排头兵,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却非常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念、人才、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振兴皖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对策,以期提高城市群的竞争力从而振兴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皖江城市带在旅游发展上既有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良好基础,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此在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中部地区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江淮论坛》2012,(6):F0002-F0002
2010年元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规划是国内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为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需求,省委省政府设立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了城市物流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总体规模、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六个维度建立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运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的20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内各城市物流竞争力的得分情况。并结合得分情况给出区域城市物流竞争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的广播电视产业具有相近的地域文化特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将构建长三角广播电视产业的活力文化圈,而且也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在广播电视产业领域内的整合与协调,从而为长三角地区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提供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20.
乔均  施建军 《江淮论坛》2011,(3):20-26,73
港口经济己成为世界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启动,宁镇扬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示范区的进程加快,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港口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在单一港和组合港拉动作用的比较分析下,提出打造“南京组合港”构想,并对如何整合港口资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