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国情、世情,使民生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派合作模式问题是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统战体制合作"的党派合作模式,不仅体现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而且显示出了这一制度安排的长处和优势。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逐步实现向"政党体制合作"的合作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普遍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全面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的崭新格局,创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准确定位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创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全新发展观,它在沉淀以往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基础上,把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新高度更多地表现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思维的创新:鲜明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创新了发展的宏观架构;准确定位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深刻回答了"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创新了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办学模式、教师构成、学生特点、教学手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三个特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学理性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实践命题,它的实践价值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科学发展观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具有极强的规正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针对当代"世情"与现实"国情"而提出的、中国化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基本原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当前的中等专业学校改革,就是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学校谋求发展之道。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结合近年来学校"多证制"教育的实施,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思路,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由此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体性出发,探讨科学发展观,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来看待的,体现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根本的主体价值原则。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着主体性的价值导向,是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新思路,这对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公平的贫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贫困的公平"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人,人是以人为本的载体,确定人是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就不能回避探究人的问题,研究人的问题就必须正确分析以人为本的"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性质,以人为本的现世品格就是以当代每一个中国公民为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劳动的人,人类因劳动而存在,劳动赋予人做人的权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尊严"一词,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政府承诺,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条款的深化,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本文系统论述了人权视野中尊严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创建和谐校园,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前提,有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关键,有较高文明素质的学生是核心,有法制、民主、安全的环境是保证,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条件。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古超贤 《南方论刊》2011,(9):71+79-71,7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文章就如何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公路机关"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