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气的思想是一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甚至已经渗透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在考察了气的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语境,论述了道教真一之气这一极其重要范畴。真一之气又称为先天一气,是天地人物未生之前的元始祖炁,是天地万物之本根与源头。文章以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为基点,结合道教内丹学典籍,条分缕析,层层叠进,阐发了真一之气的真实内涵。道自虚无产一气,在道教生命实践中,相比于道而言,真一之气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和能量,是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体验性的能量形态。在人体生命能量的逆转中,顺利招摄真一之气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是绽放生命之花的真种子。此外,文章指出了时下各类气功养生术对气的虚妄认识而导致的种种流弊和胡乱运气采气的严重后患,值得警醒。  相似文献   

3.
道教内丹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在道教内丹学看来,所谓的"形神俱妙"之"化体"是一种形、气、神高度合一的特殊的生命存在形态,合于形则显,合于气则隐,合于神则妙。由此,道教内丹学实现了个体生命长生在理论上的圆融。  相似文献   

4.
自巴门尼德以来,虚无问题就是哲学家们探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将虚无阐释为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此在超越的对应物。然而,尽管萨特继承了"此在"作为"存在"这一条海式路径,来探究自己的生存本体论,但萨特还是对海德格尔的虚无观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改造为"意识",进而认为这种"意识"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本质就是一种否定性意识。尽管基于不同的构建本体论的出发点,萨特对海德格尔关于虚无概念的批评和改造还是切中要害,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道教生命哲学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道教生命哲学的三大特性———主体性、实证性和超越性,认为其建立了我命在我、神仙可学、心作主宰的主体论,注重运用和实证,主张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获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文化中佛禅无常观念的秉承,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生成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人生短暂虚幻、一切命中注定、生死轮回转世等,其实质是一种富有禅机、充满思辨的生命哲学顿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学界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现有研究只注重叙事形式的探讨是其不足。如果研究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忽略先锋小说人性观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蕴含。先锋小说撇开社会文化因素写人的抽象存在,在哲学的意义上赋予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地位,超越了庸俗社会学的机械决定论,为人的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先锋小说人性虚无主义的悲观态度,也导致了它艺术上的不足,使得这种创作无法继续而最终转向了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9.
在道教哲学中,道是一个本原性的形而上概念,它是人生命存在和超越的最根本的依据。道教的神仙思想、精气神论、心性论以及善恶报应说等生命哲学的几个方面无一不是围绕着道这个理论核心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王畿提出了"先天正心"之说,把"治心"作为"治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同时他认为良知的效用可以扩大到政治生活领域;王畿和王阳明一样,强调"万物一体"作为最好人间秩序的意义及其可能性,倡导个体应该破除"意见"之私并承担社会责任;王畿崇尚王道政治,并认为王道政治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诚;另外,王畿主张"政学合一".认为"学"必须有政治的追求和关怀,而"政"应该是"学"的深入和落实.  相似文献   

11.
刘舫 《江汉论坛》2023,(7):53-61
朱熹是两宋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易学研究既没有承袭义理易学,也无意改良象数易学,而是回到《周易》之本,思考伏羲则图画卦的根据。他认为《河图》提示了阴阳递变和虚其中,圣人默契于心,反观到人的意识中具有无内容的“太极”,并以之作为认识基点,一旦接物临事,便以“一阴一阳”的“加一倍法”不断孳乳以至无穷,构造出实在对象和互相“对待”的关系;通过“易数”的推衍在思想中把握无限,因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人心识物之能,为易学得以认识世界奠基。此方法截然不同于传统易学以之为实在世界的宇宙论或生成论模型,因而称为“先天学”,而关于八卦、重卦、系辞、翼传的研究则被归为“后天学”。朱熹通过易学反思认识基础的做法对理学问题的展开影响显著,具有哲学启蒙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道教生命观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生命结构上的"形神相依互持"论,其典型表述为"形者,宅也;神者,主也";生命本质上的"道生气化"论,即生命形态万千殊异,本质上却都是禀道受气的结果;生命能级上的可化论,就是说,生命存在以气为基础,气是生命能级的标识,而气本身是可以变化乃至升华的,提升气的层级,就意味着升华生命能级,当下形态的"人"可变化气质而迁化成"仙","仙"就是化气合道而"长生久视"的"人",是"人"应然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哲学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了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当是生态觉悟。生态觉悟发端于对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命运的关注。这种文明的觉悟蕴含着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生态哲学“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生态哲学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认识论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生态哲学观“生态平等”的价值观在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基础上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德及微命"、珍视平等的价值观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同时为解决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刘黛 《文史哲》2020,(6):114-120+164
《列子·杨朱》中杨朱师徒与禽子的对话,展示了有可能归属于杨朱的生命哲学。与学界熟知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命题不同,它呈现为两个并列命题——"不损一毫"与"不利天下",主张对外物"不与"也"不取",对自我不损一毫也不增一分。其中,大禹作为"不取"的典范被称许。由此可能释放出关于文本与思想的更多信息。极端的不与、不取有违常情,却指向一种摒弃物利、遗世独立而专注于精神修养的养生观。它基于"我"与物的区分,展现为对自我自足性、纯粹性的极端坚守。敬重生命与颠扑不破的自我完足信念,对于现代人类抵御异化有重要价值。在此哲学分析之上,思想史中杨学的兴盛与堙没现象,亦可得以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