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凤春 《理论界》2005,(10):78-79
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代社会所关注的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关系,并对个人权利、公共价值、平等、公正、自由理念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由此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  相似文献   

6.
文学流派的命名是否成立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作为共同话语阵地的出版物;群体的人事交往与人员聚散;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九叶诗派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也具有共同的出版物,内部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人事交往,并且在群体运作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自发的群体意识。因此,从现代文学社群的视角来观照九叶诗派,将有利于拓宽文化研究的视野,还能对有关九叶诗派的质疑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7.
晚明文学社群蜂起,达到中国古代文学家结社高峰。文学社群也由此前的单社群自立走向多社群联盟,改变了此前单社群只限于同社文学家互为师友、往来交流的文学运作局面,逐渐在文坛形成多社群文学家群体在不同文学社群间自由往来的流动态势。文学家受这种联盟式社群体式影响,组合与参与社群更显自由,成为此期文坛一独特景观。这一现象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当前文学史撰写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主张文学史撰写把文学家纳入文学社群背景下进行研究,这样的文学史著作也许更显视野开阔和体系完整。  相似文献   

8.
陈蕾 《天府新论》2023,(5):150-159
在日益小众化、个性化的时尚消费中,服饰的品味成为青年群体的追捧方向和消费原则。其中,时尚业的买手群体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号召力在消费实践中充当了“品味领袖”的角色,建构了品味社群的区隔。本文基于布迪厄的“文化中介者”概念和区隔理论,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买手群体对时尚品味的塑造机制。研究发现,买手群体和其经营的买手店通过打造独特的空间消费体验、确立审美与品味的原则以及展示专家身份的策略推动自身品味合法性的过程,由此对消费者的品味进行引导。其结果是,作为阶级范畴的品味让位于群体范畴的品味,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和主观分层,品味的社群成为品味的再区隔机制。  相似文献   

9.
与自由主义认为个人先于社会、社群的观点相反,社群主义认为,社群才具有对个人和自我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从相互映照、相互追问中理解个人和社会,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了新的、科学的、辩证的解析。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社群主义进行批判分析,既可以加深对社群主义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吸纳社群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于自身,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方法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相似文献   

11.
蔡耀杰 《理论界》2010,(11):38-40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要话题。本文将在阐述社群主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剖析"社群"的概念及类型,并重点结合当下中国的特殊语境,浅议社群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12):180-186
互联网社群是完全依托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型社群,但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传统社群的网络化,或者社群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形式。它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组织形式以及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兴起其实是技术对社会多方位改造的结果:这种改造不仅包括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从无到有开创并塑造了这种新型社群形态,更包括生产技术进步促成的个人力量崛起以及商品特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在未来可能会产生多重影响:社群商业模式成为常态,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新群体合作形态,展示了未来人际关系改变的可能——人与人更平等、自主、人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群主义通常是多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从而引起人们这样一种普遍的质疑,即社群主义是否具有社会批判的能力?沃尔策的社群主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沃尔策道德哲学与社会批判观点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对社群主义的自由主义批判之案例的具体剖析,旨在证明即使沃尔策主张道德真理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社群主义的社会批判仍然是可能的,但同时这种社会批判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欧彦伶 《天府新论》2018,(6):145-152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围绕着具体话题和内容而集结的直播青年社群模式,这源自直播形式的代入感与青年集体归属感之间的结合。在直播社群之中,青年通过由生活空间的缔造、生活场景的革命、生活节奏的展现与生活动力的机制等总体形构出的直播生活日常,逐渐地感悟到直播社群的本质在于个体化的群聚。这种依靠青年个体社会力量的结群现象,除了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社会认同、社会信任乃至社会行动者身份的确认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之外,还产生了社会隐私安全的公共性危机、社会消费行为的失范以及对社会核心文化的冲击等问题。网络直播青年社群作为新型社会群体的形式,孕育着调整、解放、整合与重构整体社会社群的可能与希望,对其的分析与破解,将重启社群式微之思,继而踏上建构未来社群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王洪波  李颖 《理论界》2007,1(6):181-183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并非像自由主义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是先于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相反,社群具有对个人和自我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从相互映照、相互追问中理解个人和社会,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科学的理解。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社群主义进行批判地分析,既可以加深我们对社群主义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吸纳社群思想的合理内核于自身,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腾讯微信社群,包括微信朋友圈、普通微信群,目前正在急剧增长,影响力日益增强。微信社群在方便生活、便于沟通、获得利益的同时,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日渐凸显,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行为失范、制度缺乏、监管乏力等问题。为规范微信社群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传播社会正能量,微信社群在开展各种信息沟通、商业活动中,要注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与文明、公益等社会责任。提升微信社群的社会责任,需要增强微信社群的自律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7.
社群主义视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解读意义。社群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建立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之上。社群主义者强调群体的公共利益,但并不排斥对社群中个体权利的追求,只是个体权利的实现要建立在社群公共利益之上;从社群主义的角度来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的集体文化权利。要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德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要正确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群结构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网络分析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概念演化、探测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总结社群结构研究的进展。在给出社群结构和模块性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社群结构与经典社会网络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的异同;然后,探讨社群结构的探测策略,特别是总结基于模块性社群合并的社群结构探测策略的基本方法步骤;接着,总结了社群结构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最后,探讨社群结构研究和应用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小田 《社会科学》2004,(7):89-97
1933年夏 ,数名缺乏必要的“田野工作”训练和人文心理准备的学者 ,开始了在浙江乡村的经济调查 ,以为救济和复兴乡村之张本。但乡民们对于调查并不配合 ,学者们感到莫名委屈 ,认为“农民知识幼稚 ,头脑简单” ,由此感到需要加强上下层社会的沟通。在对社群心态 ① 进行这样的“本位理解”之后 ,进入乡村的学者利用社群关系和公共空间话语 ,完成了这次调查。应该说 ,学者们的经验性探索难能可贵 ,但与学理意义上的“田野工作”颇异其趣。以此调查为个例的研究表明 ,在社会史研究范式之下 ,“社群”理应成为被重视的研究单位 ;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特质 ,迫切要求跨学科对话的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20.
杨洪承 《江汉论坛》2002,4(7):66-71
本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群体的重要文学史意义,是它超越外部环境的纯文体建构的社群内涵.当现代中国文学绝大多数社团流派为社会主潮驱使,为革命文学的生存抗争之时,现代派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忠实于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感觉,自觉地努力实验中国文学的文体创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备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