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晚清习俗教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习俗教案是指基督教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斗争,它开始于1861年,结束于1910年,在这50年内,共发生此类案件147起(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此期习俗教案最详尽的统计数字)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对此,史学界虽有所论述,但很不深入,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晚清习俗教案的起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清习俗教案是由民族矛盾、基督教的文化征服或中西风俗冲突引起,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不无道理,但都失之偏颇和笼统。根据笔者研究,晚清习俗教案是由下面两种因素引起的。(一)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前,清廷奉行禁教政策,来…  相似文献   

2.
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19世纪70年代规模最大的教案,也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热点之一。但是,以往学者们讨论这起教案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直接引发教案的法国及其保护下的天主教会上,而忽略了与该案亦有着密切关系的英国。笔者拟就英国与天津教案的发生、在教案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对教案的干涉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有助于对晚清教案史及中英关系史的研究。一、英国与天津教案的爆发天津教案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民教冲突,实是一次反侵略斗争。这起教案的爆发与英国长期对天津的侵略是密不可分的。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晚明士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源自士人内心对人性自由的渴求与文化限制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痛苦感。晚明士人把对死亡的恐惧内化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动力,而把对生死的反思外化为摆脱陈规陋习的不羁之举。这种生死智慧的物化形式是在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死亡态度的个体化,生活态度的自我性。  相似文献   

4.
对比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晚明社会的变化非常显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袁黄《了凡四训》,颜茂猷《迪吉录》,刘宗周《人谱》等善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分析《了凡四训》中体现的立命观念和宗教思想,可以发现晚明精英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由此显示的正统儒家精英文化与晚明社会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晚清教案起因的量化分析赵润生,赵树好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晚清教案始于1844年的浙江定海教案,终于1911年的陕西长武教案。在这短短的68年时间内,竟发生1700起大小小的教案,极次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那么,引起这些教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涉及教...  相似文献   

6.
杨思贤 《理论界》2009,(7):115-117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士,但他真正的价值取向却是在政治方面.晚明的政治形势和学术转向是造成他价值取向的大环境,而朝野对于钱谦益误解性的期望又推动了他的政治欲望.然而,钱谦益的个人才性却与时代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在晚明文士中间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二百多位官员因教案被惩,并负担二十余万两白银的赔款。所有这些,都动摇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也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同一时期,西方国家曾发生过迫害华人事件,但处理结果却截然相反,说明弱国无外交。考查教案对官员权益的冲击,将有助于深化对晚清教案史、基督教会史、中外关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晚明墓碑文献中挖掘出大量的女性生活史料,藉此可以考察晚明知识女性的发展生态以及性别文化在晚明的异动信息:一、晚明墓碑文显示了经由文人家庭家族而实现的女性教育及其复杂生态,知识男性因父女、夫妻甚至公媳关系而实行着家庭生活中的女性教育,由此出现的知识女性随之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存在意义,进而促进了性别文化在晚明的观念异动;二、晚明墓碑文规模化呈现了晚明知识女性才学识多元发展的人文景观,知识女性在才学识多个层面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三、晚明墓碑文也客观描述了女性教育的妇德旨归,即令是在男性世界崇尚博学的文化思潮中,知识女性也只是才艺易受追捧而学识不受重视,显示了男性话语的固有立场,知识女性仍无出路。  相似文献   

9.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10.
焦竑是晚明著名学者。作为他在科场上选拔出来的得意门生,徐光启是晚明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这对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是晚明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他们既是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人,又在西学、实学等新兴学术领域有诸多交集。研究这些交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透视晚明学人整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冲突是人们共所瞩目的一个大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析,不能不上溯到晚明与清代的思想界,因为,诸多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基本命题已在那一阶段潜生。 大致说来,自耶稣会士相率东渡,明清知识界对包括西方自然科技与基督教神学在内的“西学”持三种走向各异的姿态。 其一曰全盘受容。其代表人物为“首好其说”的晚明徐光启和李之藻。他们不仅和耶稣会士们合作,大规模的译介西方科学技术,而且相率入教,对基督教神学大加礼赞,以为西方“天学”是“补儒易佛”,“一还吾三代之隆懿”的“救世神药”。  相似文献   

12.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美学理想是文学思潮的内在灵魂。通过与古典审美理想的对比,晚明浪漫文学思潮的美学理想可以概括为否定现实世界、张扬感性自我、追求主体精神的绝对独立三个层次。把握了晚明浪漫文学思潮的美学思想,观察纷繁复杂的晚明文学现象,探寻晚明文学家幽微曲折的心路历程,或能收纲举目张、犁然有当之效  相似文献   

14.
朝鲜李朝末年是基督教迅速在朝鲜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教案迭起的年代。从导致教案发生的直接原因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礼仪之争、党派之争、外交之争,其典型代表是“辛亥邪狱”、“辛酉邪狱”、“丙寅邪狱”。具体分析三类教案,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是导致李朝末年教案迭起的基本原因,而西方传教士对朝鲜国家事务的干涉才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晚明小品折射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兰州学刊》2008,(9):176-178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轻灵的小品可以折射出变乱纷呈的晚明文人复杂多样的心态。异端倾向、末世情怀、自娱心态、遗民心绪,依次展现了晚明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晚明近千篇游记的检索与分析,结合晚明社会转型期思想激荡的社会背景,探寻晚明旅游,尤其是文人休闲旅游兴起的社会与思想根源.笔者从阳明心学对人性的解放引出了晚明崇奢重适的生活风尚,并带来了人们对旅游观念的重审与重构,作为尚适理念的重要体现,旅游不再是玩物丧志的行为,而是人性中所必需与所必有.求适观念与旅游行为的结合,养成了晚明文人纵性任情、寻欢逐乐、不计时日、不计金钱的游风.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邵建 《社会科学》2005,(10):104-110
晚清70年教案频发,许多重大教案几乎都因谣言而起。上海这样一个处于中西交冲最前线的开埠城市,传闻于市井的谣言很多,其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到了洋教及传教士,不过上海却没有因为此种谣言而发生教案,其中缘由众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上海对于谣言的消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张福贵刘中树本文对“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相通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作者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这并不能取消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它们不仅属于两个时代,更属于两种文化。晚明文学和五四文学在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近代教案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案与反教会侵略的运动,贯彻于整个晚清社会,遍及全国各省、各地区,在中国近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过影响。 由中国义和团研究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九省市二十余个学术机构和团体共同发起贵阳召开的第三届近代教案学术讨论会,对教案与近代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会组织者从数十篇论文中遴选成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文集《教案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