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清末起,近代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以变革传统道德及其教育,但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近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才系统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杜威、涂尔干和康德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使传统的修身教育向着进步主义德育转变,而几乎同时传入的涂尔干道德教育学说和康德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德育观,不仅对此进行了修正,而且也使国内德育观念趋于多元化。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均为当前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文志 《理论界》2008,(9):139-139,241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总是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通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这便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文化需要在长期不懈的仪式活动中去积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孕育与道德教化之间的深层关联,而其中介环节便是仪式活动,因而学校德育建设应当重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儒家的伦理规范曾经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工具。1868———1879年,明治资产阶级政权在国民道德教育中排斥了儒学,却难以实现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初衷。1880———1890年,儒学进入了国民道德教育领域,继之被改造成能与国家主义思想进行合作的儒学,进而通过《教育敕语》确立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儒学具有完整的道德信条,其丰富的理论概念又对国家主义、神国和皇国观念作出了系统的说明,所以它在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析德育中的善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中的善美关系有多种形态:以善代美、美用于善、美融于善和由美生善,中国传统德育是诗性德育,它所提倡的道德是“美德”。今天的德育应该吸取传统德育的诗性精神,使德育升华到美育、升华到诗情。在德育中,为道德教育而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会有高水平的德育。  相似文献   

5.
张德强 《兰州学刊》2005,(6):314-315
必须改变德育的政治化倾向,进行世俗化德教和教化.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社会世俗伦理关系的和谐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我们吸收传统伦理思想的宝贵财富,实行大众教化,改革过去德育政治化倾向,建立完善的社会化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景晓平  杨雪梅 《理论界》2009,(4):138-140
中国传统中对官吏和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合一的,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始终是教学的重头戏。近代师范教育系统的建立使教师培养的功能从官员培养渠道中分离出来。但重视道德教育和教法教育的传统被近代师范教育所继承。这个传统沉积在历史文化的深处,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命运,也基本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的近代方向。  相似文献   

7.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大学生之修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轩雁  李岳 《船山学刊》2007,(3):198-201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体现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修身教育是新世纪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当代大学生修身之现状和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修身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班高杰 《理论界》2014,(5):184-186
蒙学即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蒙学秉承儒家教化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因此,也就决定了蒙学"德育为先"的教育特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蒙学表现出重私德不重公德、重德性不重知识、重他律不重自律、重背诵不重理解等基本特征。以现代教育观点观之,蒙学道德教育既有优势又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10.
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要变道德说教为制度建设,以规则、规定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出发培养学生"利他"的行为;道德教育在凭借制度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的服务作为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 ,不能只关注普通的道德原则、规范 ,更要重视学生在生命经历和经验中的感受和体验。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同时要结合时代特征 ,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融为一体 ,将学生带入获得生命的活动中去 ,让学生有感动、有理解、有体悟 ,使他们视道德教育为自身主动追求 ,成为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公民道德的角度认识儒家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传统道德的目的之一,是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伦理资源,因此,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儒家道德,是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思路。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儒家道德与公民道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前者是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以自律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而后者是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以律他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观念,并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儒家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福生 《殷都学刊》2007,(1):151-154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品德。传统的道德教育非常注意认识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把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倡导自我修养应以他人为镜子,时时省察自己,约束自己;传统道德要求存心养性,磨炼意志,培植刚强的浩然正气;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在行动中进行道德实践。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利于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给我们现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泛政治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抓住时代特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道德社会化为主干 ,建构以核心价值观及健全道德人格培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加强社会实践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的隐忧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摆脱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的德育资源经过改造和发展,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如为人民、为集体、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加强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仁爱"、孝敬父母的美德;诚信、明辨义利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有利于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公民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精神品格。高校传统德育由于过多地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使得公民精神的培育缺失。因此,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现代德育理念,培育具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高校德育新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使得新时期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突围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自身完善、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领域出现一些新问题。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建构起跨文化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营造理想的道德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整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对青少年一代道德观念的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杜威道德教育有关理论的分析,从社会标准这一新的视角阐释道德及道德教育,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和推进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