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3,24(2):72-74
周立波50、60年代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体现了三种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官方主流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合流与牴牾,它们的合力与张力使周的小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裂隙,周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与游移。  相似文献   

2.
张勇 《云梦学刊》2014,(1):104-108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意义,是新时期文学回归和复兴“五四”文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冯骥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但冯骥才小说的民间文化定位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学更深远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冯骥才的这种小说创作道路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9,30(1):97-101
湖南茶子花派的领军人物周立波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在新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对周立波创作的研究长盛不衰,从“十七年”时期到“文革”后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周立波逝世以后,这一研究越来越深入,越味越广泛;到周立波百年诞辰,这一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诞生了一批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王辉 《齐鲁学刊》2005,(5):107-110
张炜的小说创作思想源于其对多种文化理路的博览众采,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俄罗斯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形成了他创作中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意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叙事中被嵌入了强势的主流权力话语,致使合作化小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学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而处于被政治意识形态压抑和规训的状态。但是,这又不能一概而论,在赵树理、周立波等少数作家笔下还是能够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潜隐着与主流话语相龃龉的"民间"话语。从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话语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潜在"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6.
周立波在<山乡巨变>这部小说中采用了革命承诺和现实政治攻势相结合,以反映农民内部"不流血的矛盾"为特色的喜剧性叙事策略,从而力图讲述和证明"农业舍作化运动"开展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写出了民间文化形态如何被主流意识形态"改造"与"利用".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他笔下"事务型"干部身上"光芒"性的缺失,注定要遭受主流政治话语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7.
张伯存 《齐鲁学刊》2006,(4):101-102
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山东高密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口头文学、说唱戏曲的影响。莫言小说不仅在思想蕴含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狂欢化特质,而且在语言、结构、文本叙述层面上也体现出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是当之无愧的民间文化的表现者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王云芳 《理论界》2012,(8):100-101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当下文学史中对其评价存在偏颇。他的创作坚守民间立场,从"五四"乡土文学的传统中脱颖而出;他以儿童视角结构小说,轻逸地反思现实世界,避免了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立场对民间的遮蔽;他化用民间文化的经验与想象,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了更忠于文学本体的现代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时期 ,山东文学呈现了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自然融合 ,表现平民英雄 ,歌颂平民英雄 ,形成了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小说创作。齐鲁英雄豪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英雄豪杰 ,也是山东作家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区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广琼 《船山学刊》2004,(2):145-148,155
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湖南作家中,残雪也许是最少体现湖南乡土特色的作家之一,与沈从文、周立波、丁玲、韩少功、古华、何顿等湖南作家相比,残雪的湖湘味似乎稀薄许多.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找不到"边城"奇异秀丽的潇湘山水,觅不见偏远山村摇曳多姿的民俗风情,也少有湖南现代都市市井生活与市民群像的状写.穿梭其小说世界的是远离现实、脏乱不堪的黄泥街、五香街,游荡着一群神经质、爱做噩梦的人们……  相似文献   

12.
吴自力 《南方论刊》2006,(12):98-99,76
本文旨在通过周立波小说中的益阳民俗文化的审美,来了解其作品对益阳传统民俗文化的充分表现,从中领略其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冠夫 《河北学刊》2001,21(4):40-43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化传统决定了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多方面影响了原创动漫的人文精神、审美品格、题材来源、艺术手法等,探究民间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寻找与动漫创作的契合点,能够为创作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原创动漫精品提供借鉴.同时,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媒介担当着传承民间文化的功能,因其跨媒介性、兼容性和受众全龄化等优势,通过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实现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和大众化传扬,对民间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具有自觉的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和以民间文化为本位的文化选择,使他对自己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着相当的自觉。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在赵树理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关键时期,即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到60年代。其中,40年代可称为赵树理"民间立场的凸显"时期,50到60年代可称为其"民间立场的坚守"时期。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是一门通过民间传承寻检生活变迁踪迹的人文科学。民俗学所包括的信仰、惯习、故事、歌谣、俗语等,这些世代沿袭和流行于一个地区或民族中的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体的反映。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群体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文化和相关的心理活动,便于阐明存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诸种民俗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作家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时,自然被摄取到文学作品之中,转化为艺术的血肉。在赵树理同志的小说创作中,便描写了大量的民俗现象,构成了生动的文学场景和典型环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特色。不少论者在研究赵树理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7.
刘荣林 《河北学刊》2002,22(1):103-105
小说创作美学不同于小说美学 ,小说美学谈小说有什么 ,小说创作美学谈小说怎样去构成。这样 ,小说创作美学从小说创作的主体、客体、尤其是本体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确定小说创作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8.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5,26(5):80-84
小说创作要追求文化精神与哲理意蕴的美学表达,如果说小说的文化性,使小说创作得以深刻,那么小说的哲理性则使小说创作更具普遍性。小说创作或以深度见长,或以广度见长,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一篇小说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具备,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作品。新时期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性表达有着突出的范例:一是在自然风光的描摹中隐含哲理;二是在当代神话叙述中潜隐哲理;三是在深邃文化意念中展示哲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藏族作家的小说在审美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小说继续存在的同时,具有藏民族神秘文化色彩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大量出现。通过比较这两类小说在主题表现、结构状态、人物塑造、语汇系统及其意义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揭示藏族作家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主体选择倾向,以及藏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小说后产生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