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郭迟 《管理学报》2009,6(5):678-683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企业集群知识溢出中知识变化的数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溢出是导致企业集群的重要原因,知识溢出过程中的知识改进与变异是企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方式.本文探讨、设计了小企业集群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变化的数量模式,提出了判断知识变化属于知识变异或知识改进的方法,为模拟小企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知识转移过程的层次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分层研究,建立了知识转移过程的六层模型.根据该模型,任何知识转移过程都包含物理层、数据层、语言层、知识层、能力层、应用层等六个层次,并且只有实现了全部六个层次转移的知识转移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分类及其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睦庚 《管理科学》2001,14(2):11-14
知识管理是一个寻求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造和革新能力协作组合的组织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生存和竞争能力。但是,由于知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试图通过一种模式来实施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企业要有效地管理知识,应在对企业知识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此归纳了5种分类方法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并时各种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整合过程中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提升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关键,然而在现有以知识转移为视角的并购整合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考察知识转移与并购整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并购整合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对完整的知识转移过程的探究较少。本文采用知识转移的分析框架,从转移主体、转移情境、转移内容以及转移媒介四个方面探讨了并购整合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并初步构建了并购整合中知识转移过程的概念性模型。  相似文献   

6.
教学就是老师把知识给予学生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三个对象(老师、知识和学生)和两个过程(教和学).教学过程就像是做生意,老师是生意人,知识是产品,学生则是顾客,我们老师要把知识"卖"给学生,就得要勾起学生的购买欲.  相似文献   

7.
韩智慧 《经营管理者》2009,(17):237-237
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键的竞争资源,新产品开发是知识密集型活动,不仅创造新产品,而且创造新知识。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即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探索新产品开发活动中的知识创造过程,了解四个阶段的知识创造环节,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8.
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创新服务,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是指对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公理设计的产品知识表达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品知识表达是将在研发过程中创造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为组织共享的显性知识,是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效的产品知识表达有助于将往往来源于个人灵感、模糊不清的产品概念逐层分解,重组为具有高度逻辑性的系统结构,并迅速为整个研发团队成员所共享。本文选择公理设计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以此为基础,根据知识转化的理论和原则,建立了一种"概念开发过程中产品知识表达方法";并以红外热像仪的概念开发过程为例,检验了这种方法在各类新产品概念开发过程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默会知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构成了企业动态知识创新的起点和基础。知识创新即是默会知识积累、表达、共享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默会知识运动、转化、整合的载体。"场"的质量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最终是由企业文化所包含的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所决定的。本文最后提出了改造企业文化,优化知识整合"场"的对策建立。  相似文献   

11.
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对每个人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除了正规教育以外,人们将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视为一种自然行为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系统研究。作者认为,人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可以被管理的。本文提出了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体验法、交流法、解读法、反思法)和四种方法的实施要点,以提高人获取和传递知识的效率和效能。然后基于知识来源模型提出了人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西方哲学已经使用这一概念来界定认识论上的争议。然而,在最近的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知识视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人员顺应了组织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知识管理系统(KMS)。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支持组织中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知识和知识管理是复杂多面的概念,因此,从已有的丰富文献中,挖掘并找到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这将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更确切地说,知识管理系统应该以相关领域现有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展开研究。本文回顾并解释了不同领域中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同时确定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提出了一个详细的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观点,并重点关注了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依据文献回顾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围绕知识管理过程和信息技术在该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讨论几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企业知识创造机理的认知心理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知识分类观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灰性知识的概念和知识三分法,指出灰性知识是知识创造过程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企业知识创造理论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创造IMCM模型,并对此模型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探究性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学生的发展是在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完全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达到有效的发挥和释放,他们只是成了装载知识的"口袋",而不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耙子".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通过书籍获得知识、认知世界、提高逻辑思维的一项体验活动。它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具有主动性的过程,是阅读者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加以调节控制、自我修养以及提升自我文化内涵的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新公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松下、佳能、本田等日本公司为例 ,分析了日本公司知识创新的过程。文章认为 ,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 ,并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徐朝友 《科学咨询》2003,(18):37-37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组、复、新、巩、布"的结构方式.即组织教学、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新知识的教学、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和完成作业.这样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教学、学生学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过程,虽然照顾了全体学生,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是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集成和系统的过程。文章首先阐述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指出知识经济对企业内涵的影响,最终着重论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及其特征、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抽象的、非物质的,它凝聚在产品当中或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当中。正是由于知识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的目的是:运用质量管理原则,解析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建立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的知识创新及知识变换过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知识创新是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文章根据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新理论 ,较详细地讨论了企业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知识变换过程。本文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定义提出了独自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