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8月8日,“语言与民俗”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大会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20多个省市的专家出席大会,并提交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提要。大会围绕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研究、专书语言民俗性研究、地域性民俗语汇研究、以及透过语汇形式探究民俗心理根源四个主题进行研讨。一、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的研究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抢救研究濒危民俗语汇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焦点集中在“民间隐语行话”和“女书”这两种…  相似文献   

2.
余三定讲话我补充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云梦学刊》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界定。我在《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其中说学术史是关于研究的研究,或者说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当代学术史研究”还有一个“当代”的时间限定。《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当代学术发展的宏观研究。包括对学科发展、学术思潮流变、学术现象等的整体研究和描述。这是精确意义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二是学者个案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就是选择一些当代著名的有成就的学者进行…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虚构”的几层含义张荣翼“文学虚构”是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汇,但对该语汇的理解和用法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立足于这种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进一步揭橥它们的背景意义和美学内涵,以期深化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把握。一、作为一种否定文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证了陈寅恪、熊十力、海耶克、伽达默尔等中外学术大师的例子,考察和揭示了“体验”在人文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在意识层面激发心灵震颤、内化为一种“生命形式”;在潜意识层面引发视界融合;体验使人文学术研究个人化与心灵化、并具有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贯通的特征。文章并阐发了“体验”在学者的人格培养、知识积累、思维训练、造就通才、选择学术课题等方面的特有意义。作者回顾分析了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体验的原因及其弊端,并就如何使学者能从体验出发进行学术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 《学术界》2001,(6):269-271
《学术界》自 2 0 0 0年第 1期改版以来 ,在全国如林的学术刊物中可谓独标一格 ,不同凡俗 ,其成就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然就笔者的阅读感受来说 ,我觉得其最突出的特色是率先全方位、深入地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本是去“研究”哲学及各门具体学科对象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 ,但在《学术界》 ,学术研究自身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学术界》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回瞻、反思、研究和总结 ,从深层次显示了学术的自觉和学术的发展。《学术界》对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下列一些方面着手的。一、开展学术批评。学术…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陆逻辑学界青年学者张建军教授和香港学者黄展骥教授合著的专题学术论集《矛盾与悖论新论》,最近由一向重视文化积累和学术研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读罢全书和一些有关资料,甚感这是一部具有多层面重要意义的高水准学术著作,应当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矛盾与悖论新论》(以下简称“《新论》”)编撰完成交付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之时,两位作者在“前言”和“后记”中均明言以该书纪念“回归年”,表现了两地学者高度的爱国情怀。同时,《新论》的出版,亦为两地学者于“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时风学弊,章学诚建构了以“世”、“道”、“史”为基本架构的学术思想体系,主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提出“本己性情为学”、“学欲其博,守欲其约”、“临文主敬”、“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并强调以“史德”为重心的学术修养。这体现了章学诚作为浙东学派之殿军所具有的才识卓见,对现代学术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个领域里学术研究的水平也随之而提高。这些发展使笔者这样“身在美营心在汉”的海外学者心中十分高兴。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有许多问题隐藏在这些令人欣喜的发展中。其中一些如果不加以纠正。最终会导致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停滞不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广大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高校中还担当着培养下一代学者的重任,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有长远的负面作用。这些问题令我们感到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一部新书《现代点石成金术——价值转化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问世,作者是深圳市卫生局党委书记、36岁的青年学者黄锦奎。这部ZD多万字的学术著作一出版,在全国理论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率及《学术研究>、《特区经济>等十余家报刊先后作了大量的报道或评述,在我国部分著名学者中也倍受关注。去年12月上旬,广东省社科联、<学术研究>杂志社等单位在深圳召开了“全国首届价值转化工程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学者及20…  相似文献   

10.
张伯伟 《文史哲》2023,(4):17-25+165
“行纪”的概念,韩国、日本和部分中国学者喜欢用“燕行录”表示,但无论是从文体渊源、概念中立还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共名”来看,仍然以“行纪”之称较为恰当。可从文献、长时段和比较眼光三方面讨论东亚行纪的研究方法。所谓文献方法,不只是稀见文献的挖掘、不同传写本的校订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解题序录,而是强调从文献异同中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动因,以及赝作形成的文化心理。长时段是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史学概念,尤其适用于心态史的研究。行纪资料本身是一系列连续性的文献,但如果想较为准确地发现一个缓慢的、层积的历史结构的“断裂点”,就必须使用长时段的方法。这一概念虽然源自过去,但其研究指归却是朝向未来的。比较是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将比较的视野从小到大列举,则有一书的比较、同一系列中不同书的比较和不同系列书的比较。相对于胡适当年所说的“三术”,今日人文学研究的“新三术”就是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研究和多元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我至今仍十分庆幸,庆幸在我跨入学术研究殿堂时,师从当时国内美国史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丁则民教授;也庆幸我的学术研究生涯,是从城市史开始的。那是1982年,我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蒙业师厚爱参与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美国通史》(第三卷)的撰...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教材的编写呈现无序化和“失范”状态,这与我国高校的学术考核指标体系、学者的学术功利化倾向和版权意识薄弱有关,教材编写出现了抄袭、拼凑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编写者只有遵守基本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规律,以“守正出新”为原则.才能编写出具有创新性、稳定性、实用性的教材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学术史研究既包括对学术文化本体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对专门学者的个体研究;前者被称之为对学术研究之研究,后者被称之为对研究者之研究。严格地说,真正意义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在新时期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浪潮奇迹般地复苏与发展的。它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一股学术思潮,到本世纪初逐渐令人瞩目地成长为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显学”。这既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术研究深入的一个标志;这也是与社会提供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分不开的。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一批学者筚路蓝缕的足迹,在这些足迹中,人们不会忽略余三定…  相似文献   

14.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6,26(5):131-136
在现代学术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大批有影响的现代中国学者,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写有数量不等的旧体诗词。这些旧体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从而使得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旧体诗词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现代学者的学术与其旧体诗词的相互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有诗,后有学”模式,即在旧体诗中先有了某个“心理意象”,然后才逐渐展开为某个重要的学术方向;二是“先有学,后有诗”模式,即先有了某种知识结构与学理基础,才发而为充满现代学术与思想的诗篇;三是在“学”与“诗”之间“如盐入水”、融合无间,这代表着现代学者旧体诗词的最高境界。由于学术与诗的密切联系,还有“学术变,诗也变”的现象。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不同于一般的遗老遗少之作,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之建立,不仅依赖于中国现代学者主体身份的确立,也依赖于对主体之外的“他者”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以个别个体之外的、共时的、同一领域中其他研究者的声音都可能构成“他者”,这些声音会影响个体对过程的感知、对成果的预设、对立场的取舍。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再读鲁迅———广东“世纪之交的鲁迅”座谈会纪要梁惠玲广东鲁迅研究学会和《学术研究》编辑部于4月23日联合召开了一次广东省青年学者座谈会。中心议题是:世纪之交的鲁迅。2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在20世纪末现代社会的高速节奏中回首20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论坛》2003,(11):95-95
林笳在《学术研究》(2003年第8期)发表如题文章时回顾了国外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审视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做出的不同反应。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无论在历时上还是共时上都应  相似文献   

18.
于迎春 《中国学术》2001,3(1):148-179
在我们目前经常使用的概念语汇中,有一批实际上是出自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之中,但是后来在意义内涵上又深受近现代西方的影响。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为是与新文化、新学科、新时代相联系的新语汇,在增加了其意义的层累时,无疑也相应地偏离了其所源自其中的传统背景,混淆了其在历史上原本可能拥有的意义内涵。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  相似文献   

19.
学术上的推进,还是学术上的应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吾金 《学术界》2003,(3):14-16
我们这个时代在学术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从形式上看 ,近年来 ,新的学术刊物、学术论著和译著、学术研究上的新人不断地涌现出来 ,学术研究的经费也在不断地递增 ,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学术繁荣”的印象。然而 ,从内容上看 ,学术界的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水平上 ;学者们甚至不得不花相当一部分精力去防范“剽窃”这种低级错误 ,去批评“学术腐败”的种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 ,判断学术研究的现状是否“繁荣” ,关键在于 ,新发表的学术论著是否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结论做出了实质性的推进。我们这…  相似文献   

20.
纵观人类学的学术发展史,对不同民族心理现象的个案考察和比较研究始终是其中的核心议题。史禄国在与前代和同时代学者民族心理研究学说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智丛结”概念,主张把民族心理现象理解为包括观念和态度文化丛,认为应该在民族的整体环境适应中理解“心智丛结”的构造和作用,“心智丛结”是动态现象,包括民族自身创造和借用的文化要素。在考察“心智丛结”的过程中,民族志研究者应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调查技术才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